培養聰明孩子的驚人秘訣

提示:不要告訴你的孩子他們很聰明。三十多年的研究表明,專注於“過程”——而不是智力或能力——是學業和生活成功的關鍵

吉姆·卡明斯,Getty Images

喬納森是一個聰明的學生,他輕鬆地度過了小學。他輕鬆完成作業,並經常獲得A。喬納森對為什麼有些同學感到吃力感到困惑,他的父母告訴他,他有特殊的天賦。然而,在七年級時,喬納森突然對學校失去了興趣,拒絕做作業或為考試複習。結果,他的成績一落千丈。他的父母試圖透過向兒子保證他非常聰明來增強他的信心。但他們的嘗試未能激勵喬納森(他是由幾個孩子組成的綜合人物)。他們的兒子堅持認為,學校作業既無聊又毫無意義。

我們的社會崇拜天賦,許多人認為擁有卓越的智力或能力——以及對這種能力的自信——是成功的秘訣。然而,超過35年的科學調查表明,過度強調智力或天賦會使人們容易遭受失敗,害怕挑戰,並且不願彌補自己的缺點。

結果在像喬納森這樣的孩子身上顯現出來,他們輕輕鬆鬆地度過早期年級,並懷有一種危險的觀念,即毫不費力的學業成就是他們聰明或有天賦的標誌。這些孩子隱含地認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的,這使得努力學習似乎遠不如看起來(或顯得)聰明重要。這種信念也使他們將挑戰、錯誤,甚至需要付出努力視為對其自尊的威脅,而不是改進的機會。當工作不再對他們來說容易時,這會導致他們失去信心和動力。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像喬納森的父母那樣,讚揚孩子的天賦會強化這種心態,這也可能會阻礙年輕運動員或職場人士,甚至婚姻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表明,教導人們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鼓勵關注“過程”(包括個人努力和有效策略),而不是關注智力或天賦,有助於他們成為學業和生活中的佼佼者。

失敗的機遇

我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在耶魯大學攻讀心理學研究生時,開始調查人類動機的根源——以及人們如何在挫折後堅持不懈。當時都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史蒂文·梅爾和理查德·所羅門的動物實驗表明,在反覆失敗後,大多數動物會得出結論,認為情況是絕望的,超出它們控制的範圍。研究人員發現,在經歷了這樣的經歷後,動物即使在能夠改變的情況下,也常常保持被動——他們稱之為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人們也會學會無助,但並非所有人都會以這種方式對挫折做出反應。我想知道:為什麼有些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會放棄,而另一些技能相當的學生卻繼續努力和學習?我很快發現,一個答案在於人們對自己為什麼失敗的信念。

特別是,將表現不佳歸因於缺乏能力比歸因於缺乏努力或策略不足更能打擊積極性。1972年,當我教導一群在學校表現出無助行為的小學和初中兒童,讓他們認識到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導致他們在數學問題上犯錯時,孩子們學會了在問題變得棘手時繼續嘗試。即使面對困難,他們也解決了更多的問題。另一組僅僅因為在較容易的問題上取得成功而獲得獎勵的無助兒童,他們的解決難題的能力並沒有提高。這些實驗早期表明,關注努力可以幫助解決無助感併產生成功。

思維模式與數學成績
相信智力是可塑的學生(成長型思維模式線)在七年級和八年級的數學成績高於那些相信智力是靜態的學生(固定型思維模式線),即使兩組學生在六年級的數學成績相當。成長型思維模式組的成績在兩年內有所提高,而固定型思維模式學生的成績則有所下降。
來源:“智力的內隱理論預測青少年過渡期的成就:一項縱向研究和一項干預措施”,作者:L. S. BLACKWELL、K. H. TRZESNIEWSKI 和 C. S. DWECK,發表於《兒童發展》,第 78 卷,第 1 期;2007 年 1 月/2 月

隨後的研究表明,最堅持不懈的學生根本不會過多地反思自己的失敗,而是將錯誤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在伊利諾伊大學,我和我當時的研究生卡羅爾·迪納一起,讓60名五年級學生在解決非常困難的模式識別問題時大聲思考。一些學生對錯誤做出防禦性反應,貶低自己的技能,評論說“我從來沒有好的記憶力 [原文如此]”,並且他們解決問題的策略惡化了。

與此同時,另一些人則專注於糾正錯誤和磨練自己的技能。一位學生建議自己:“我應該慢下來,嘗試弄清楚這一點。”兩位小學生尤其令人鼓舞。一位在遇到困難後,拉近了他的椅子,搓了搓手,咂了咂嘴,說:“我喜歡挑戰!”另一位在面對難題時,抬頭看著實驗人員,讚許地宣佈:“我希望這會帶來資訊!”可以預見的是,在這些研究中,持有這種態度的學生表現優於他們的同齡人。

兩種智力觀

幾年後,我發展了一個更廣泛的理論,解釋了兩種普遍型別的學習者——無助型和掌握導向型——之間的區別。我意識到,這些不同型別的學生不僅對他們的失敗做出不同的解釋,而且他們還持有不同的“智力理論”。無助型學生認為智力是一種固定的特質:你只有一定的量,就是這樣。我稱之為“固定型思維模式”。錯誤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因為他們將錯誤歸咎於缺乏能力,而他們感到無力改變。他們避免挑戰,因為挑戰會使錯誤更有可能發生,看起來聰明則不太可能。像喬納森一樣,這些孩子迴避努力,他們認為必須努力工作意味著他們很笨。

另一方面,掌握導向型兒童認為智力是可塑的,可以透過教育、努力工作、好的策略和他人的幫助來發展。他們最想學習。畢竟,如果你相信你可以擴充套件你的智力技能,你就會想這樣做。因為失誤源於缺乏努力或可獲得的技能,而不是固定的能力,所以它們是可以補救的。挑戰是令人振奮的,而不是令人生畏的;它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我們預測,擁有這種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註定會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功,並且很可能超過他們的同齡人。

我們在2007年初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驗證了這些預期。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麗莎·布萊克威爾、當時在斯坦福大學的卡莉·H·特澤斯涅夫斯基和我,在學生過渡到初中期間(當時作業變得更難,評分更嚴格)對373名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監測,以確定他們的思維模式可能如何影響他們的數學成績。在七年級開始時,我們透過要求學生同意或不同意諸如“你的智力是關於你的一些非常基本的東西,你真的無法改變”之類的陳述來評估學生的思維模式。然後,我們評估了他們對學習其他方面的看法,並觀察了他們的成績發生了什麼變化。

正如我們預測的那樣,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認為,在學校裡,學習比獲得好成績更重要。此外,他們高度重視努力工作,相信你在某件事上付出的努力越多,你在這件事上就會變得越好。他們明白,即使是天才也必須為他們的偉大成就而努力工作。面對諸如令人失望的考試成績之類的挫折,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表示,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或者嘗試不同的策略來掌握材料。

然而,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更關心看起來聰明,而不太重視學習。他們對努力持消極看法,認為必須在某件事上努力工作是能力低下的標誌。他們認為,有天賦或智力的人不需要努力工作就能做得好。那些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將壞成績歸咎於自己缺乏能力,他們說將來他們會減少學習,嘗試永遠不再選修該科目,並考慮在以後的考試中作弊。

如此不同的觀點對成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初中開始時,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的數學成績測試分數與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的成績相當。但是,隨著作業變得更加困難,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毅力。因此,到第一學期末,他們的數學成績超過了其他學生——在我們跟蹤他們的兩年期間,兩組之間的差距繼續擴大。

我和現在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一起,在2003年對128名哥倫比亞大學大一premed學生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了思維模式與成就之間類似的聯絡,這些學生註冊了一門具有挑戰性的普通化學課程。雖然所有學生都關心成績,但獲得最好成績的學生是那些將學習放在首位,而不是展示他們在化學方面很聰明的學生。專注於學習策略、努力和毅力為這些學生帶來了回報。

面對缺陷

對固定智力的信念也使人們不太願意承認錯誤,或者在學校、工作和社交關係中面對和彌補自己的缺陷。在1999年發表的一項針對168名進入香港大學的新生的研究中(所有教學和課程作業都以英語進行),我和三位香港同事發現,在英語水平考試中得分較低的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比得分較低的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更傾向於參加英語補習班。具有停滯智力觀的學生大概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因此錯過了糾正它的機會。

固定型思維模式同樣會透過導致管理者和員工不鼓勵或忽視建設性批評和建議,從而阻礙工作場所的溝通和進步。現在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赫斯林、南衛理公會大學的唐·範德瓦勒和多倫多大學的加里·萊瑟姆的研究表明,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管理者比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管理者更不可能尋求或歡迎員工的反饋。據推測,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管理者將自己視為正在進步的人,並且理解他們需要反饋才能改進,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老闆更有可能將批評視為反映了他們潛在的能力水平。假設其他人也沒有能力改變,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管理者也不太可能指導他們的下屬。但是,在赫斯林、範德瓦勒和萊瑟姆向管理者提供關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價值和原則的教程後,主管們更願意指導他們的員工,並提供了更有用的建議。

思維模式也會透過人們處理困難的意願(或不情願),影響人際關係的質量和永續性。根據我2006年與現在在維克森林大學的心理學家拉拉·卡姆拉斯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與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相比,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不太可能提出他們關係中的問題並嘗試解決它們。畢竟,如果你認為人的性格特徵或多或少是固定的,那麼關係修復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徒勞的。然而,那些相信人們可以改變和成長的人,更有信心在他們的關係中面對擔憂會帶來解決方案。

恰當的讚揚

我們如何向我們的孩子傳遞成長型思維模式?一種方法是講述關於透過努力工作、好的策略以及他人幫助或投入而取得的成就的故事。例如,談論天生就有的數學天才,會讓學生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但描述愛上數學並發展出驚人技能的偉大數學家,則會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我們的研究表明。人們也透過讚揚來傳達思維模式 [見下方框]。雖然許多(如果不是大多數)父母認為他們應該透過告訴孩子他們多麼聰明和有天賦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但我們的研究表明,這是誤導。

例如,在1998年發表的涉及數百名五年級學生的研究中,現在在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克勞迪婭·M·穆勒和我給孩子們出了非語言智力測試題。在前10道題中,大多數學生做得相當好,之後我們表揚了他們。我們表揚了他們中的一些人的智力:“哇……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分數。你在這方面一定很聰明。”我們讚揚了另一些人的過程:“哇……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分數。你一定非常努力。”

我們發現,與讚揚他們的學習過程相比,讚揚學生的智力更經常地鼓勵固定型思維模式。例如,那些因智力而受到祝賀的人,比那些因過程而受到讚揚的孩子更經常地迴避具有挑戰性的作業——他們想要一個簡單的作業。(大多數因努力工作而受到讚揚的人想要難題集,他們可以從中學習。)當我們無論如何都給每個人難題時,那些因聰明而受到讚揚的人變得沮喪,懷疑自己的能力。與他們之前在同等問題上的結果相比,即使在之後我們給他們的更容易的問題集上,他們的分數也下降了。相比之下,因努力工作而受到讚揚的學生在面對更難的問題時並沒有失去信心,並且他們在隨後的更容易的問題上的表現明顯提高。

塑造你的思維模式

除了透過讚揚努力和策略來鼓勵成長型思維模式外,父母和老師還可以透過提供關於大腦作為學習機器的明確指導來幫助孩子。布萊克威爾、特澤斯涅夫斯基和我為91名數學成績平均在初中一年級下降的學生設計了一個為期八個課程的研討會。48名學生只接受了學習技巧指導,而另一些學生則參加了學習技巧課程和課程的結合,在課程中,他們瞭解了成長型思維模式以及如何將其應用於學校作業。

在成長型思維模式課程中,學生閱讀並討論了一篇題為“你可以讓你的大腦成長”的文章。他們被告知,大腦就像一塊肌肉,使用會變得更強壯,學習會促使大腦中的神經元生長新的或更強的連線。從這樣的指導中,許多學生開始將自己視為自己大腦發展的推動者。曾經 disruptive 或感到無聊的學生坐穩了並做了筆記。一位特別不守規矩的男孩在討論中抬起頭說:“你的意思是說我不必是笨蛋?”

讚揚的效果
因智力而受到讚揚的兒童在失敗後解決的問題明顯少於他們在遇到困難之前解決的問題。相比之下,因努力而受到讚揚的兒童在經歷逆境後解決的問題多於他們在逆境之前解決的問題。
來源:“讚揚智力會削弱兒童的動機和表現”,作者:C. M. MUELLER 和 C. S. DWECK,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第 75 卷,第 1 期;1998 年 7 月

隨著學期的進展,只學習學習技巧的孩子的數學成績繼續下降,而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培訓的學生的數學成績停止下降並開始反彈至以前的水平。儘管老師們沒有意識到存在兩種型別的教學,但他們報告說,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研討會中,27% 的孩子表現出明顯的動機變化,而對照組的學生只有 9%。一位老師寫道:“您的研討會已經產生了效果。L [我們不守規矩的男生學生],他從不付出額外的努力,而且經常不能按時交作業,實際上熬夜完成了作業,以便我可以複習並給他修改的機會。他得了B+。(他以前一直在得C或更低。)”

其他研究人員也獲得了類似的結果。心理學家凱瑟琳·古德(現任巴魯克學院)、約書亞·阿倫森(紐約大學)和邁克爾·因茲利希特(現任多倫多大學)在2003年報告說,成長型思維模式研討會提高了七年級學生的數學和英語成績測試分數。在2002年的一項研究中,阿倫森、古德(當時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生)及其同事發現,大學生開始更享受他們的學業,更重視學業,並透過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培訓獲得了更好的成績。

我們現在已將此類指導封裝在一個名為 Brainology 的互動式計算機程式中。它的五個模組向學生介紹大腦——它的功能以及如何使其更好地工作。在虛擬大腦實驗室中,使用者可以單擊大腦區域以確定其功能,或單擊神經末梢以瞭解連線如何在人們學習時形成或加強。使用者還可以為遇到問題的虛擬學生提供建議,以此來練習如何處理學業困難;此外,使用者還可以保留線上學習實踐日誌。

參加 Brainology 測試的紐約市七年級學生報告說,該程式改變了他們對學習以及如何促進學習的看法。一位學生寫道:“我最喜歡的 Brainology 部分是神經元部分,當您學習某些東西時,就會有連線,並且它們會不斷增長。當我上學時,我總是想象著它們。”一位老師談到使用該程式的學生時說:“他們主動提出練習、學習、做筆記或注意聽講,以確保建立連線。”

教導孩子們這些資訊不僅僅是一種讓他們學習的策略。人們的天賦和能力水平可能確實不同。然而,研究正在趨於一致的結論是,偉大的成就,甚至我們稱之為天才的東西,通常是多年熱情和奉獻的結果,而不是自然而然地從天賦中流淌出來的東西。莫扎特、愛迪生、居里夫人、達爾文和塞尚並非天生就具有天賦;他們透過巨大的和持續的努力、好的策略和他人的投入來培養天賦。同樣,努力工作和紀律對學業成績的貢獻大於智商。

這些教訓適用於幾乎所有人類的努力。例如,許多年輕運動員更看重天賦而不是努力工作,因此變得不可教。同樣,許多人在工作中沒有持續的表揚和鼓勵來維持他們的動力,就很難取得成就。然而,如果我們在家庭和學校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我們將為我們的孩子提供工具,使他們能夠在追求的事業中取得成功,併成為有生產力的工人和公民。


A 代表努力

根據我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進行的一項調查,85%的父母認為,當孩子表現良好時,表揚他們的能力或智力對於讓他們感到聰明很重要。但我們的工作表明,表揚孩子的智力會使孩子變得脆弱和防禦性。泛泛而談的讚揚,例如暗示穩定特質的“你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也是如此。然而,如果措辭謹慎,讚揚可能非常有價值。對孩子為完成某事而使用的特定過程的讚揚,透過將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導致成功的行動上,來培養他們的動機和信心。這種過程讚揚可能包括讚揚努力、策略、專注、面對困難時的毅力以及接受挑戰的意願。以下是此類溝通的示例

你畫得很好。我喜歡你新增到人物面部的細節.

你真的為你的社會學研究考試努力學習了。你把材料讀了好幾遍,概述了它,並對自己進行了測試。它真的奏效了!

我喜歡你為你的科學課承擔了那個具有挑戰性的專案。這將需要大量的工作——做研究、設計裝置、製作零件和建造它。你將會學到很多很棒的東西.

我喜歡你嘗試了很多不同的策略來解決那個數學問題,直到你最終解決它.

那是一項很難的英語作業,但你堅持下來直到完成。你一直坐在你的桌子旁,保持注意力集中。太棒了!

父母和老師還可以透過表達對挑戰、努力和錯誤的積極看法來教導孩子享受學習的過程。以下是一些示例

哇,這太難了——真有趣.

哦,抱歉,這太容易了——沒意思。讓我們做一些更具挑戰性的事情,你可以從中學習.

讓我們大家談談我們今天在哪些方面感到吃力,又從中學習到了什麼。我先來.

錯誤非常有趣。這是一個很棒的錯誤。讓我們看看我們能從中學習到什麼。—C.S.D.

更多探索

讚揚智力會削弱兒童的動機和表現。 C. M. Mueller 和 C.S. Dweck,發表於人格社會心理學雜誌,第 75 卷,第 1 期,第 33–52 頁;1998 年 11 月。

在預測青少年學業成績方面,自律勝過智商。 A. Duckworth 和 M. Seligman,發表於心理科學,第 16 卷,第 939–944 頁;2005 年。

關於智力的信念為何會影響學習成功?社會認知神經科學模型。 J. A. Mangels、B. Butterfield、J. Lamb、C. Good 和 C. S. Dweck,發表於社會認知和情感神經科學,第 1 卷,第 2 期,第 75–86 頁;2006 年 9 月。

智力的內隱理論預測青少年過渡期的成就:一項縱向研究和一項干預措施。 Lisa S. Blackwell、Kali H. Trzesniewski 和 Carol S. Dweck,發表於兒童發展,第 78 卷,第 1 期,第 246–263 頁;2007 年 1 月/2 月。

父母對 1 至 3 歲兒童的讚揚預測了兒童 5 年後的動機框架。 E. A. Gunderson、S. J. Gripshover、C. Romero、C.S. Dweck、S. Goldin-Meadow 和 S. C. Levine,發表於兒童發展,第 84 卷,第 5 期,第 1526–1541 頁;2013 年 9 月–10 月。

思維模式干預是可擴充套件的學業成績不佳的治療方法。 D. Paunesku、G. M. Walton、C. Romero、E. N. Smith、D. S. Yeager 和 C. S. Dweck,發表於心理科學,第 26 卷,第 6 期,第 784–793 頁;2015 年 6 月。

卡羅爾·S·德韋克是斯坦福大學的路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她曾在哥倫比亞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教授職位,並且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她是暢銷書《思維模式》的作者。

更多作者:卡羅爾·S·德韋克
SA Special Editions Vol 25 Issue 2s本文最初以“培養聰明孩子的秘訣”為標題發表於SA 特刊 第 25 卷第 2s 期 (), 第 1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kids061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