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極洲收集的兩顆原始隕石似乎含有二氧化矽顆粒——石英和沙子的成分——這些顆粒是在太陽系誕生之前的恆星爆炸中形成的。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正是這樣一場爆炸,或者說超新星爆發,觸發了數十億年前太陽系從塵埃和氣體雲中的形成。無論南極隕石是否包含那場命運攸關的災難的記錄,它們確實包含了一種以前從未在地球上發現過的超新星副產品。
由於其不尋常的化學同位素混合,“這無法用太陽系中任何已知的過程來解釋”,因此,太陽前顆粒與眾不同。這是5月1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一項研究的說法。只有恆星內部的核反應才能解釋顆粒的成分。新生太陽系雲中的一些太陽前顆粒從附近的超新星中溢位,另一些似乎來自衰老恆星噴射的風。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皮埃爾·海內庫爾和他的同事分析了2003年在南極洲收集的兩顆隕石。研究人員發現,這兩顆隕石都含有太陽前二氧化矽 (SiO2) 顆粒,這可以透過顆粒中富含被稱為氧18的重氧同位素來證明。這一特徵表明這些顆粒是在 II 型超新星中形成的——II 型超新星是由大質量恆星核心坍縮引發的爆炸。其他科學家之前也在隕石中發現了太陽前二氧化矽,但這些顆粒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特徵,表明它們來自一顆被稱為漸近巨星分支 (AGB) 星的衰老恆星,而不是來自超新星。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收集和分析這些太陽前顆粒不僅僅是一次星際歷史的練習——來自附近超新星的衝擊波或來自 AGB 星的更溫和的噴射可能已經攪動了一團塵埃和氣體雲,使其坍縮成我們今天居住的太陽和行星系統。收集太陽前碎片可以讓天體物理學家一窺垂死恆星劇烈的內部運作,並最終可能有助於查明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