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有辦法。今年夏天,聯邦政府表明它願意批准在美國阿拉斯加水域的鑽探作業。除了立法之外,北極開發的其他障礙正在消失:北極的夏季最早可能在 2020 年就會無冰,從而減少對破冰船的需求,併為更快、更便宜的貿易路線開闢道路。然而,加拿大西北地區最近一份政府報告指出,世界之巔航運的增加可能會“透過加速冰雪融化產生重大的區域影響”。而加劇的融化可能會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在跨北極航線和其他無保護國際水域航行的貨船通常會利用寬鬆的法規,並依賴於一些最骯髒的燃料。燃燒所謂的重質燃油雖然便宜但效率低下,而且在此過程中,一些未燃燒的燃料會以煙塵的形式出現。煙塵可能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氣候變化因素:它透過將更多熱量滯留在空氣中來增強溫室效應。
研究人員推測,北極環境可能會放大煙塵的負面影響。這種物質會使冰雪和海冰變暗,從而可能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隨著海冰融化,更大片的水域暴露出來,從而吸收更多的陽光。這種迴圈可能會持續下去,因為開闊的海域可能會鼓勵更多的排放煙塵的航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充其量,量化航運煙塵排放的嘗試還處於起步階段,對煙塵環境影響的區域尺度研究也是如此。“我認為最大的瓶頸在於北極非常大,那裡人不多,測量也不多,”新罕布什爾大學地球化學家傑克·E·迪布說。迪布和其他人正在努力收集關於煙塵對冰蓋熱效應的資訊。沿著這些思路,芬蘭的研究人員在 2011 年至 2013 年期間在當地的雪地上撒了幾種濃度的黑碳(煙塵的一種成分),並測量了每個季節的融雪量。在付印時,他們的研究結果正在《冰凍圈》雜誌接受評審。
政治領導人意識到船舶以及鑽探作業、工廠和野火產生的煙塵排放這一新出現的問題。在批准阿拉斯加鑽探後不久,巴拉克·奧巴馬總統訪問了北極圈,以引起人們對氣候變化和當地冰雪融化的關注。他的訪問恰逢一次關於北極問題的國際峰會,與會者發表宣告,指出煙塵對北極構成的威脅以及減少排放的重要性。迪布和其他人表示,他們希望他們的工作能夠說服政治家們對煙塵採取快速行動。正如其他氣候研究人員今年夏天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中指出的那樣,如果他們這樣做,政策制定者將更有可能應對更大的問題,例如汙染地球許多棲息地和生態系統的更大量的二氧化碳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