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軍費小幅削減或有助於資助氣候、健康和貧困解決方案

國際合作可以阻止並轉移世界每年在軍備競賽中浪費的 2 萬億美元中的一部分

Aircraft midflight carrying missiles

俄羅斯空軍米格-31飛機,配備高精度高超音速氣動彈道導彈“匕首”(Kinzhal)。

自 2000 年以來,世界軍費開支幾乎翻了一番。現在已達到每年約 $2 萬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北約國家。現在,隨著烏克蘭戰爭愈演愈烈,各國競相進一步增加預算;例如,德國最近宣佈將其軍費開支增加約 30%,並額外撥款 1000 億歐元作為武裝部隊的專項資金。據報道,美國政府也在準備 2023 年五角大樓預算,金額為 7730 億美元,而國會很可能會增加這個數字,就像去年所做的那樣。

軍費開支的增加似乎是對烏克蘭危機的一種自然——甚至值得稱讚的——回應。但實際上,儘管宏觀經濟或地緣政治趨勢如何,軍費預算的增長已經持續了幾十年。例如,2020 年,1.2 億人因 4.4% 的經濟衰退而陷入貧困,9800 萬人直接受到風暴、洪水和其他氣候災害的影響——全球軍費開支仍以平均 2.6% 的速度增長。

我們的房子正在燃燒,但我們沒有齊心協力止住火勢,反而忙於建造核潛艇高超音速導彈和其他末日武器。這些鉅額投資的成果不是威懾和和平,而是混亂和恐懼。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你不可能同時阻止和準備戰爭。” 歐洲現在正處於戰爭之中。

我們該如何解釋對無法提高安全性的專案進行如此驚人的資源浪費?答案是“公地悲劇”。這種適得其反的反饋迴圈的運作方式是這樣的:如果我的對手增加軍費開支,那麼我也必須增加我的軍費開支,否則就要承擔安全成本,這迫使我的對手進一步增加其開支。最終,所有各方的成本都在增加,但沒有一方獲得絲毫競爭優勢;與此同時,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在真正對其生存至關重要的領域投資不足而遭受損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認為,透過國際談判,有可能協調一致地擺脫軍備競賽的悲劇。我們與全球50 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主要科學機構的負責人(包括美國前能源部長朱棣文和葉門“革命之母”塔瓦庫勒·卡曼)一道,呼籲所有國家每年削減 2% 的軍費開支。

1989 年,前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建議,在五年內將五角大樓的資金削減 50% 將“增強全球穩定,加強[美國]安全,同時產生資源來支援急需的經濟結構調整。” 今天,如果全球軍費開支每年減少 2%(幅度較小),與當前趨勢導致的支出相比,人類將在五年內節省超過 1 萬億美元。

我們建議,這些節省下來的一半資金仍由各國政府支配,各國政府無疑會找到方法將這些資金用於國內政策。考慮到軍事工業出色的研究能力及其對國防政策的巨大影響力,這些新資源的合理用途可能是支援將軍事研發轉向更具生產力的用途。另一半應撥給一個全球基金,專門用於應對諸如流行病、全球變暖和極端貧困等全球性緊急情況。這類機構已經存在——例如,全球環境基金、氣候投資基金或綠色氣候基金——但根據我們面臨的挑戰,它們的捐贈還遠遠不夠。

有了這 1 萬億美元,國家無需付出任何代價,人類或許終於能夠認真對抗真正的敵人。相比之下,全球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估計已拯救了4400 萬人的生命,而這僅僅是上述金額的 4%。同樣,富裕國家為幫助發展中國家緩解氣候變化後果而做出的(落空的)“氣候融資”承諾僅為每年 1000 億美元;在全球範圍內消除貧困可能需要大約相同的金額。如果各國同意每年削減 2% 的軍費開支,那麼所有這些目標將突然變得觸手可及。

人們可能會認為,關於軍事政策等敏感問題的談判永遠不會成功,但最近的歷史表明並非如此。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美國和俄羅斯已自願將其核武庫削減了 90%。無論他們在冷戰期間存在何種對抗,戰略合作都符合兩國的利益,正是這種利益最終佔據了上風。現在,美俄兩國之間的所有外交關係都已奄奄一息。然而,這兩個國家遲早需要重返談判桌,以避免災難,世界所有其他國家也應如此。在這樣做時,他們需要記住,即使不是朋友,也可以合作。

限制浪費性軍費開支是《聯合國憲章》第二十六條規定的國家的法律義務

“為求以軍備耗費於世界人力及經濟資源之最少轉移,而增進國際和平與安全之建立及維持,安全理事會應負責在第四十七條所指之軍事參謀團協助之下,制訂方案提交聯合國會員國,以建立軍備管制制度。”

在大多數評論員都在為只會加劇人類問題的軍費預算增長歡呼的時候,我們敦促讀者遠離這種軍國主義的合唱。相反,我們鼓勵他們提醒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及其領導人,包括喬·拜登、鮑里斯·約翰遜、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弗拉基米爾·普京和習近平——他們有義務透過國際合作結束軍備競賽,這是他們的法律和道德義務。他們可以在 www.change.org/globalpeacedividend 簽署我們的請願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