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苗接種趨勢告訴我們有好訊息也有壞訊息,距離全球疫情開始已近四年。 從好的方面來看,一些兒童免疫接種已經開始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但與此同時,在報告疫苗接種率因疫情而下降的73個國家中,幾乎一半的國家已經要麼停滯不前,要麼繼續下降。 另一方面,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今年早些時候報告稱,全球公眾對疫苗接種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這也包括美國,一部新的疫情紀錄片旨在探究(並展示緩解這種不信任的方法)。
這部名為《一劑強心劑》的電影可謂恰逢其時。 根據最近的一項調查,在美國,對疫苗安全性的信心已經下降了兩年,而對虛假資訊的信任度卻在上升。 與此同時,美國疾病控制中心 (CDC) 的一份新報告記錄了2022-23學年進入幼兒園的兒童的有史以來最高的疫苗豁免率。
公共衛生和政策專家對此感到震驚,但並非所有人都指向相同的罪魁禍首。 阿爾伯塔大學的衛生法專家蒂莫西·考爾菲爾德等一些人指責反疫苗運動鼓吹的虛假資訊和陰謀論導致了信任度下降。 著名的疫苗科學家彼得·霍特茲也是如此,他在最近一次接受《大眾科學》的採訪時表示,“運轉良好、資金充足的反科學生態系統”正在破壞公眾對疫苗的信任。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然而,其他專家,例如研究人們不接種疫苗的各種不同原因的澳大利亞社會科學家朱莉·萊斯克指出,導致人們不接種疫苗的原因更加複雜,包括心理、社會經濟和意識形態因素,是的,這確實包括了反疫苗運動積極分子的影響。 萊斯克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在後疫情時代,公眾對公共衛生和政府的信任受到了嚴峻考驗,不良行為者正在得勢。” 與此同時,她還敦促科學傳播者努力應對像小羅伯特.肯尼迪這樣的知名疫苗反對者的吸引力。 她補充說:“我確實認為人們需要關注他所說的話背後隱藏的焦慮,而不是從表面上攻擊它,或者僅僅是攻擊他。”
本月首映的新紀錄片生動地捕捉到了這些根深蒂固的焦慮。 《一劑強心劑》的故事在疫情初期展開,當時恐懼和困惑使社會陷入癱瘓。 然後,這部電影記錄了修辭戰場,一方是真誠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他們宣揚謹慎的社會措施和免疫科學;另一方是“醫療自由”的吵鬧、自封的監督者,他們抨擊口罩、封鎖和新冠疫苗。
“我們應該聽誰的,我們應該信任誰?” 這部紀錄片在探索否定主義時提出了這個問題。 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在影片中的一次採訪中,肯尼迪被要求說出他認為“對人類有益”的“歷史上任何疫苗”。 我確信,如果說不出別的,至少會說出喬納斯·索爾克和小兒麻痺症。 然而,肯尼迪卻猶豫了:“嗯,我不知道答案。”
正如《紐約客》在七月份所說,這位著名政治世家的後裔“充滿了陰謀論”——從中央情報局和Wi-Fi,到新冠疫苗和艾滋病的病因,無所不包。 儘管有這樣的想法,或者也許正因為如此,肯尼迪作為第三方總統候選人的支援率正在飆升。 喜劇演員嘲笑他,家人也譴責和批評了他的觀點。 但這無關緊要。(像唐納德·特朗普一樣,肯尼迪的超能力是無恥。) 因此,也許現在是時候像萊斯克建議的那樣,與那些似乎被他的資訊吸引的人們內心的不安進行對話了。
在2022年發表於《自然醫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科學家寫道,“一些助長疫苗猶豫的因素,例如對技術變革步伐的焦慮或政治上的無力感,並不在醫學界的控制範圍之內。” 作者承認,猖獗的虛假資訊在破壞公眾對公共衛生部門的信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僅關注資訊生態系統可能會掩蓋更廣泛的社會文化、歷史、制度和政治背景。”
這種背景對於理解某些社群的疫苗猶豫至關重要,例如長期以來在醫療保健方面面臨不平等的非裔美國人,他們還對不道德的醫學實驗懷有歷史記憶。 (《一劑強心劑》透過關注臭名昭著的、不道德的塔斯基吉梅毒研究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此更廣泛的背景下,2022年的論文認為,疫情期間公眾的嚴重焦慮與對醫療和政府機構的不信任的遺留問題交織在一起。 機會主義的虛假資訊傳播者利用了這種遺留問題。 作者總結道:“就像引發它們的病毒一樣,圍繞新冠肺炎和疫苗的神話和陰謀論很可能將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學會與之共存並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加以管理的事物。”
鑑於肯尼迪最近在一個已經充斥著煽動家(包括一些在國會中將關於疫苗的危險廢話政治化的人)的政治領域中崛起,這似乎很有先見之明。 這是一場災難的配方,我們已經從臭名昭著的1月6日國會大廈暴亂中嚐到了苦果。 《一劑強心劑》展示了“MAGA健康自由”集會的刺眼場面,當時主要的反對疫苗者與“停止竊選”組織者(一個由陰謀論販子組成的聯盟)聯合起來,煽動華盛頓特區的憤怒暴徒。 反疫苗領導人德爾·比格特里從講臺上喊道:“我真希望我能告訴你們這次疫情真的很危險。 我真希望我能相信投票機是有效的,人們是關心的。 你們被謊言矇蔽了!”
從那時起,MAGA和反疫苗運動繼續融合成一種強大的弗蘭肯斯坦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是基於對專家的不信任縫合而成的,它威脅到進一步削弱公眾對政府機構以及科學家的信任——至少在共和黨選民中是這樣。
針對這種擔憂,更大的局面在疫苗方面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訊息。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一項新的綜合調查發現,美國人“絕大多數支援所有疫苗接種強制令”。 這與皮尤研究中心今年早些時候釋出的一項調查結果一致。
這也表明,陰謀論和“另類事實”並沒有毒害大多數美國人關於兒童免疫接種的想法。 這令人欣慰。 正如科學作家邁克爾·斯佩克特在他的2009年著作《否定主義》中所寫:“選擇為嬰兒接種疫苗需要信念——對製藥公司、公共衛生官員、醫生,以及最重要的,對科學的信念。”
誠然,相當多的疫苗猶豫者已經失去了這種信念。 但萊斯克警告說,他們並非鐵板一塊,如果我們還希望恢復他們對科學界的信任,就不應被廣泛地貼上“反科學”的標籤。 關於科學傳播的實地研究和文獻表明,應該以尊重和同情的姿態對待不願接種疫苗的個人。
在《一劑強心劑》接近尾聲時,有一個場景反映了同理心的有效性。 當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的疫苗專家保羅·奧菲特出現在一位拒絕接種疫苗的家長主持的播客節目中時,出現了這個場景。 “你一直在說很多非常有道理的事情,”這位家長在某個時刻向他承認,然後懇求她的聽眾就疫苗問題進行尊重的對話。 這位家長活動家敦促她的聽眾“停止如此刻薄和惡劣地對待彼此”,“這樣我們才能有所進展。”
這聽起來像是對我們這個兩極分化的時代的一個有價值的處方,總的來說; 這也是一種肯定有助於建立對疫苗的長期信任的良方,疫苗可以保護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免受傳染病的侵害。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注(2023年11月27日):本文在釋出後進行了編輯,以更正紀錄片《一劑強心劑》的標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