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新視野

特刊編輯李·比林斯介紹“宇宙的秘密”特刊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當我們凝視著寧靜、閃爍的夜空時,我們看到的景象與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所見大致相同。然而,幾個世紀以來的科學進步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理解,以至於不能說我們與他們持有相同的簡單看法。我們現在知道世界不是平的,天空不是穹頂,星星也不是閃爍火焰從中穿過的針孔。

當然,許多謎團仍然存在。但隨著每一年過去,新的發現使我們對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來走向有了更好的理解。今天我們知道恆星是太陽,地球只是我們銀河系中數十億顆行星之一。科學家們正在競相瞭解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尋找類地行星並研究它們是否存在生命跡象。

地球上的生命可以追溯到 46 億多年前,那時我們的太陽誕生於恆星團中較大的星群中。一些天文學家即將追蹤到我們失散已久的恆星兄弟姐妹,並重建太陽系最深遠的歷史。與此同時,其他人正在探索遙遠未來生命的可能性,試圖瞥見數千億年後的宇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更大的尺度上,宇宙為我們提供了其他非常重要的驚喜。星系依靠看不見的、引力粘合劑暗物質結合在一起,並以加速的速度彼此遠離,這是由一種只被稱為暗能量的力造成的。類似的力可能在大爆炸後萬億分之一秒時活躍起來,當時宇宙的膨脹在一個稱為原始暴脹的過程中短暫加速。如果暗物質、暗能量或暴脹的性質稍有不同,星系和恆星可能無法形成,從而排除我們所知的生命的可能性。

這些發現正在將科學推向未知的領域。許多宇宙學家認為,暴脹不僅導致了我們整個可觀測宇宙,還導致了無限的平行宇宙“多元宇宙”。一些特立獨行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迴圈宇宙的想法,即宇宙在死亡和重生之間永恆地振盪。物理學家也在研究資訊而不是物質和能量是否構成了時空結構。

本期《大眾科學》特刊的文章深入探討了所有這些令人費解的想法以及更多內容。夜空將永遠不再顯得簡單。

李·比林斯 是一位科學記者,專門研究天文學、物理學、行星科學和航天,並且是《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他是廣受好評的書籍《孤獨的五十億年:在星空中尋找生命》的作者,該書於 2014 年榮獲美國物理學會的科學傳播獎。除了為《大眾科學》工作外,比林斯的文章還發表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連線》、《新科學家》、《大眾科學》和許多其他出版物上。比林斯是一位充滿活力的公眾演說家,曾為 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和谷歌做過特邀演講,並曾擔任《國家地理》、突破獎基金會、Pioneer Works 和其他各種組織舉辦的活動的主持人。

比林斯於 2014 年加入《大眾科學》,此前曾在《SEED》雜誌擔任編輯。他擁有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學學士學位。

更多作者:李·比林斯
SA Special Editions Vol 23 Issue 3s本文最初以“天空中的答案”為標題發表於SA 特刊》第 23 卷第 3s 期(),第 1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universe081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