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傳染病

科學家在實驗室構建出大流行性感冒毒株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這是一項罕見的研究,甚至在發表之前就引發了狂熱的恐慌。但現在是流感季,流感科學總能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引起轟動。

流行病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H5N1(又名禽流感)的大流行潛力。一方面,這種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效率太低,似乎構不成太大威脅:自1997年首次出現以來,已知的人類流感病例不到600例。另一方面,當它確實傳播時,可能非常致命:近60%的感染者死於該病毒。多年來的研究表明,任何增強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能力的同時突變都會使其致命性降低。但在去年年底提交出版的一系列研究中,兩位科學家——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吉宏·河岡(Yoshihiro Kawaoka)和荷蘭伊拉斯謨醫學中心的羅恩·富歇(Ron Fouchier)——已經證明並非如此。

他們分別獨立工作,都發現了一種突變組合(富歇的案例中有五個突變),使H5N1能夠在人與人之間輕鬆傳播,同時又不會降低其致命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發表這些發現的努力一直充滿爭議。批評者說,廣泛提供方法論或基因序列相當於為潛在的生物恐怖分子提供了一個簡單的配方。他們還擔心這些人造毒株可能會從實驗室洩漏。

支持者反駁說,如果這種突變毒株在自然界中出現,全球大流行的威脅遠大於生物恐怖主義的威脅。瞭解哪些突變組合可以將H5N1轉變為人類大流行病毒,可以讓流行病學家在準備對策方面搶佔先機;例如,他們可以針對新毒株測試現有疫苗。

截至12月中旬,這兩篇論文都在接受政府國家生物安全科學顧問委員會(NSABB)的審查。與此同時,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我們需要更好的方法。

明尼蘇達大學的傳染病專家、NSABB成員邁克爾·T·奧斯特霍爾姆(Michael T. Osterholm)說:“物理學家已經進行了70年的敏感、機密工作。” “我們必須找到一種在健康科學領域做同樣事情的方法,同時又不損害我們的安全和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