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觀色

一個人的臉總是會顯示他的真實感受——如果你像保羅·埃克曼一樣,能夠快速識別微表情

我們都是自動完成的。一旦我們觀察到另一個人,我們就會試圖從他的臉上解讀快樂、悲傷、焦慮、憤怒的跡象。有時我們是對的,有時我們是錯的,錯誤可能會造成一些棘手的個人處境。然而,保羅·埃克曼幾乎總是對的。這位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花了 40 年時間研究人類面部表情。他已經編纂了超過 10,000 種可能的面部肌肉運動組合,這些組合揭示了一個人內心的感受。他還教會了自己如何捕捉轉瞬即逝的非自主變化,稱為微表情,即使是最優秀的撒謊者也會在臉上閃現這些微表情,從而揭露他或她試圖隱藏的真相。

72 歲的埃克曼住在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市,在海灣附近一棟明亮通風的房子裡。當我在那裡與他交談時,他研究著我,他的眼睛從濃密的眉毛下探出來,彷彿在記錄我不知不覺中表現出的每一個短暫的面部抽搐。他的天賦使他成為讀心術者嗎?“不,”他坦誠地說。“我最多隻能告訴你你此刻的感受,而不是你在想什麼。” 他並不是謙虛或靦腆;他只是在探討面部表情背後的心理底線:“焦慮總是看起來像焦慮,”他解釋說,“無論一個人是害怕我識破他們的謊言,還是不相信他們說的是真話。”

這位教授將我們所有人始終面臨的誤讀他人面容的風險稱為“奧賽羅的錯誤”。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奧賽羅將妻子苔絲狄蒙娜臉上的恐懼誤解為她不忠的跡象。事實上,這位可憐的女人確實對丈夫不公正、嫉妒的憤怒感到震驚。奧賽羅隨後決定殺死苔絲狄蒙娜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埃克曼希望確保警察、安保人員和特勤人員不會犯同樣的錯誤。“逮捕罪犯是好事,”他承認,“但減少被誣告的無辜人數同樣重要。” 他理解面部表情所展現的情緒的系統,以及他應用該系統的專業知識,可以幫助各種執法和法律人員開展工作。它還可以幫助我們其他人更好地瞭解我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真實感受。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面部程式碼破譯
心理學家們正在研究面部表情的情緒,這一事實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埃克曼的工作。當他 20 世紀 50 年代在芝加哥大學開始學習心理學時,情緒是該學科邊緣被忽視的主題。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個人的情感世界是科學研究無法觸及的——或者至少不如學習和思考的機制或人類行為背後的動機那麼有趣。

然而,埃克曼對非語言交流的奧秘著迷。他想了解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毫不費力地解讀他人的感受,幾乎就像在閱讀一本開啟的書,而另一些人卻接連不斷地被騙子欺騙。他的座右銘是:相信你的眼睛,而不是傳統的智慧。當時普遍的看法是,面部表情僅僅源於文化學習:特定文化中的孩子透過觀察他人來學習伴隨特定情緒的面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的文化發展出不同的表情。即使是像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這樣的著名研究人員也不相信存在普遍的面部表情庫,正如查爾斯·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和動物的表情》中所提出的那樣,該書於 1872 年出版,但隨後被忽視。

為了驗證自己的直覺,埃克曼帶著一堆照片前往巴西。這些肖像畫展示了白人美國人悲傷、憤怒、快樂或厭惡的面孔,但巴西大學生毫不費力地識別出了所描繪的感受。前往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的考察也產生了相同的結果;無論他走到哪裡,當地人似乎都理解並使用與北美人相同的面部表情。

考慮到“現代”社會居民可能以某種方式交叉傳播了他們的面部動作,埃克曼於 1967 年訪問了居住在新幾內亞島叢林中極其孤立的部落。然而,在那裡他又發現,他假設的基本情緒,如快樂、悲傷、憤怒、恐懼、驚訝和厭惡,與普遍的面部表情相關聯。這次旅行讓他確信:面部語言具有生物學起源,而文化對其沒有顯著影響。

這一認識引發了一系列全新的問題。人類能夠做出多少種不同的面部表情?特定的表情究竟意味著什麼?是否有可能學習如何解讀情緒?埃克曼決定建立一個面部表情的通用詞典,他以一絲不苟和大膽的精神著手這樣做。

“如果我早知道建立這樣一個系統需要多長時間,我可能永遠不會開始,”他現在略帶嘆息地說。“當時,我們甚至不知道一個人是否可以兩次做出相同的表情——他的表情是否總是不同,即使只是在細微之處有所不同。”

感知微表情
埃克曼和他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同事心理學家華萊士·弗裡森花了六年時間制定了他們的面部動作編碼系統 (FACS),他們於 1978 年釋出了該系統。該系統可以根據 43 個面部動作單元的組合來描述和分類任何面部表情[參見下一頁的框]。這 43 個要素產生了超過 10,000 種可能的組合。埃克曼和弗裡森透過 FACS 編號、所涉及肌肉的拉丁文名稱以及相關的情緒(如果有)對每種組合進行了編目。例如:“1;眉毛內側上抬;額肌,內側部,是悲傷的一個要素。”

這個清單的一個有趣的方面是,許多肌肉組合絕對沒有任何意義。埃克曼在實驗室裡花了一天時間試圖重現令人信服的悲傷表情後,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天晚上他意識到自己感到沮喪。然後他發現,如果他花時間模仿構成微笑的成分,他的情緒就會提升。“那就像頓悟,”他回憶道。這與天真的觀念相矛盾,即感覺完全起源於心靈,而身體只是將它們向外傳遞。

埃克曼和弗裡森能夠證明,某些面部肌肉的協調收緊不僅會影響血壓和脈搏率,而且還會觸發相應的情緒。面部肌肉和大腦的情緒中心之間似乎存在反饋機制。

這種聯絡引起了心理學家的注意,到 20 世紀 80 年代初,FACS 開始應用於現實世界。從業者想知道他們如何透過觀察患者的面孔來確定他們的患者是否在說真話。這種才能可能至關重要,正如埃克曼製作的一段舊錄影帶所證明的那樣。這段錄影帶顯示了一位名叫瑪麗的精神病患者,她顯然已經從嚴重的抑鬱症中康復,懇求她的主治醫生允許她週末回家。醫生批准了她的請求,但幸運的是,在離開之前,瑪麗承認她計劃自殺。

埃克曼已經研究過這段錄影帶;他告訴觀眾,如果面部表情確實能揭示一個人的真實感受,他們就應該能夠解讀瑪麗的意圖。大多數觀眾起初沒有看到明顯的跡象,所以埃克曼指出了這一點。他最初一遍又一遍地觀看這段影片,經常慢動作播放,以免錯過任何最細微的細節。突然,他看到了:在極短的時間內,一絲純粹的絕望表情掠過瑪麗的臉龐。這種微表情——通常持續不超過五分之一秒——是關鍵。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表現得堅忍,或者多麼開懷大笑地應對某種情況,我們對自身面部特徵的控制能力都是有限的。我們真實的感受總是會洩露出來,即使只是一瞬間。

當他發現微表情時,埃克曼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任教,他花了幾年時間編寫了一個自學程式,使人們能夠根據 FACS 系統解碼面孔。透過密切關注微表情,人們可以學會解讀以前只能在慢動作中感知到的訊號。在這裡,埃克曼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人——包括法學院學生、警察、法官和檢察官——都發現很難揭露騙子,但少數人似乎能夠憑直覺正確地解讀微表情。顯然,我們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方便的測謊儀。

這種能力應該會讓不少撒謊者——包括孩子、罪犯和政客——感到非常不安。另一方面,某些人可以學會成為令人信服的騙子。“想想一個控制自己的情緒並設定自己的面部表情的棋手,這樣另一個棋手就會以某種方式解讀它,”埃克曼建議道。此外,一個人越相信自己捏造的事實,並且越頻繁地成功地將其呈現出來,其他人就越難看穿這種欺騙。“第一次被講述並且具有情感成分的謊言最容易被揭穿,”埃克曼說。這就是為什麼他建議審訊者快速且出其不意地提出問題。例如,與其問“昨天晚上六點你是否在沃爾瑪的停車場?”不如問“你通常在哪裡購買家居用品?”

殘酷的真相
儘管有可能學會識別微表情,但埃克曼警告不要將其用作謊言的明確指標。每當他培訓安保人員時,他都會強調詢問嫌疑人剛才說的話讓他們感覺如何的重要性。這種回應將降低調查員犯下奧賽羅錯誤的機率。此外,提問者需要注意面部表情以外的細節,例如姿勢、言語或手勢的細微變化,所有這些都可能表明是在捏造事實[參見第 20 頁 Ipke Wachsmuth 的“手勢提供洞察力”]。除非嫌疑人是匹諾曹,否則沒有謊言的明確證據。

至於為什麼這麼多人發現很難識別欺騙,埃克曼說,“許多人只是想相信他們被告知的事情,即使他們真的更清楚。誰想發現你的配偶與你最好的朋友不忠?或者你的孩子正在吸食毒品?你應該想知道,但當你發現它時,這太可怕了。如果你知道這一點,你就必須對此做些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都非常回避。”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人類成為完美的測謊儀不一定是好事。在小型、緊密的群體中,小謊言很常見,有助於群體成員掩蓋不重要的不幸或不公正。如果每一個謊言都被挑出來,由此產生的對抗幾乎肯定弊大於利。最終,口齒伶俐的人可能會被逐出群體,削弱群體人數(即使沒有其他影響),而剩下的任何人都不會從驅逐中獲得任何好處。

然而,當涉及到追捕恐怖分子時,揭露真相的能力具有真正的生存意義。埃克曼花費大量時間培訓反恐專家,儘管他已經退休兩年多了。儘管如此,他很清楚他的方法的狹隘範圍。“我能提供的工具非常簡陋,”他指出。

他還看到了他的工作與達賴喇嘛的工作之間的相似之處,他曾在會議上多次見過達賴喇嘛。與這位精神領袖一樣,埃克曼希望幫助人們瞭解自己的感受並掌握自己的衝動。“我與達賴喇嘛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在輪迴問題上,”他沉思道。

在我們結束在他家中的討論之前,我問了他自己與真相的關係。埃克曼思考了一會兒這個問題。“我有一個黃金法則,”他回答說,“根據這個法則,我決定什麼時候可以撒謊。我問自己,如果對方發現自己被騙了,會有什麼感覺。” 如果這個人會感到被背叛或被利用,那麼這個謊言就會造成傷害。

然而,在每一次日常互動和社交場合都保持警惕地提供真相可能價值不大。“你會告訴你的主人你在他們的聚會上感到無聊透頂嗎?” 埃克曼問道。“你看,沒有人會期望那樣——即使是說謊專家也不會。”

(延伸閱讀)

  • 《赤裸的面孔》。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紐約客》,第 38-49 頁;2002 年 8 月 5 日。

  • 《情緒揭秘:識別面孔和感受以改善溝通和情感生活》。保羅·埃克曼。時代圖書,2003 年。

《赤裸的面孔》。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紐約客》,第 38¿49 頁;2002 年 8 月 5 日。

《赤裸的面孔》。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紐約客》,第 38¿49 頁;2002 年 8 月 5 日。

《情緒揭秘:識別面孔和感受以改善溝通和情感生活》。 保羅·埃克曼。時代圖書,2003 年。

《情緒揭秘:識別面孔和感受以改善溝通和情感生活》。 保羅·埃克曼。時代圖書,2003 年。

SA Mind 第 17 卷第 5 期本文最初以“察言觀色”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17 卷第 5 期(),第 26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006-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