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秘訣:不要用筆記型電腦做筆記

使用手寫筆記的學生記憶力更好,對材料的理解也更深入

“多多益善。”  從蜂窩資料套餐中的千兆位元組數到皮卡車的馬力,這句口頭禪在美國文化中無處不在。  對於大學生來說,多多益善的信念可能潛藏在他們 普遍持有的觀點 之下,即教室裡的筆記型電腦可以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  筆記型電腦確實讓學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例如參與線上活動和演示,更輕鬆地協作完成論文和專案,從網際網路訪問資訊,以及做更多的筆記。  事實上,因為 學生的打字速度明顯快於書寫速度,所以那些在課堂上使用筆記型電腦的學生往往比那些手寫筆記的學生 做更多的筆記。  此外,當學生使用筆記型電腦做筆記時,他們傾向於逐字逐句地記錄,寫下教授說的每一個字。

顯然,起草更完整的筆記,精確地捕捉課程內容,並允許在以後逐字逐句地回顧材料是有利的。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帕姆·穆勒和丹尼爾·奧本海默的 新研究 表明,在紙上寫筆記的學生實際上學得更多。  在三個實驗中,穆勒和奧本海默讓學生在課堂環境中做筆記,然後測試學生對事實細節的記憶、對材料的概念性理解以及綜合和概括資訊的能力。  一半的學生被指示用筆記型電腦做筆記,另一半被指示手寫筆記。  與其他研究一樣,使用筆記型電腦的學生做了更多的筆記。  然而,在每項研究中,手寫筆記的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強,在應用和整合材料方面比使用筆記型電腦做筆記的學生更成功。

是什麼驅動了這一看似矛盾的發現?  穆勒和奧本海默假設,手寫筆記需要與筆記型電腦做筆記不同的 認知加工型別,而這些不同的過程會對學習產生影響。  手寫比打字慢且更麻煩,學生不可能寫下講座中的每一個字。  相反,他們傾聽、消化和總結,以便他們能夠簡潔地捕捉資訊的本質。  因此,手寫筆記迫使大腦進行一些繁重的“腦力勞動”,而這些努力有助於理解和記憶。  相比之下,打字時,學生可以輕鬆地生成講座的書面記錄,而無需處理其含義,因為更快的打字速度使學生能夠逐字逐句地轉錄講座,而無需對內容進行太多思考。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評估這一理論,穆勒和奧本海默評估了手寫筆記與筆記型電腦筆記的內容。  他們的研究包括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百名學生,講座主題從蝙蝠、麵包和演算法到信仰、呼吸和經濟學不等。  對筆記的內容分析始終表明,使用筆記型電腦的學生比手寫筆記的學生對講座材料的逐字逐句轉錄更多。  此外,逐字逐句的筆記內容越高,講座材料的記憶效果就越。  看來,使用筆記型電腦的學生可以以相當盲目、死記硬背的方式做筆記,大腦幾乎沒有分析或綜合。  這種膚淺的轉錄無法促進對資訊的有意義的理解或應用。

如果手寫筆記的優勢來源於它們引發的概念過程,那麼指示筆記型電腦使用者起草總結性而非逐字逐句的筆記可能會提高績效。  穆勒和奧本海默透過警告筆記型電腦筆記記錄者不要有不加思考地轉錄資訊的傾向來探索這個想法,並明確指示他們思考資訊並用自己的話打字筆記。  儘管有這些指示,但使用筆記型電腦的學生表現出與未收到此類警告的學生相同水平的逐字逐句內容,並且在綜合材料方面沒有更好。  可能是這些旨在提高筆記型電腦筆記質量的直接指示失敗了,因為打字時很容易依賴要求較低、盲目的過程。

重要的是要注意,大多數比較手寫筆記與筆記型電腦筆記的研究都使用了在學習會話後非常短的時間內(通常不到一小時)進行的即時記憶測試。  然而,在真實的課堂環境中,學生通常在學習新材料幾天甚至幾周後才接受評估。  因此,儘管筆記型電腦使用者可能在講座期間編碼的資訊不多,因此在即時評估中可能處於劣勢,但似乎有理由期望他們記錄的額外資訊在長時間延遲後複習材料時會給他們帶來優勢。

又錯了。  穆勒和奧本海默進行了一項研究,其中參與者被要求手寫或用筆記型電腦做筆記,並被告知他們將在一週後接受材料測試。  當參與者有機會在最終評估前使用他們的筆記進行學習時,再次,那些手寫筆記的參與者表現優於筆記型電腦參與者。  因為手寫筆記包含學生自己的語言和筆跡,它們可以透過重建原始學習會話的上下文(例如,思維過程、情感、結論)以及內容(例如,個別事實)來作為更有效的記憶線索。

這些發現對使用筆記型電腦訪問教授課前釋出的講座大綱和筆記的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為學生可以使用這些釋出的材料,只需點選一下即可訪問講座內容,因此無需用自己的話組織、綜合或總結。  事實上,學生可能會做非常少的筆記,甚至不做筆記,因此可能會放棄參與支援學習的腦力勞動的機會。

除了改變學生的認知過程並因此降低學習效果外,筆記型電腦還在課堂上構成其他威脅。  在穆勒和奧本海默的研究中,所有筆記型電腦都與網際網路斷開連線,從而消除了電子郵件、即時訊息、上網或其他線上干擾的任何干擾。  然而,在大多數典型的大學環境中,網際網路接入是可用的,並且有證據表明,當大學生使用筆記型電腦時,他們 40% 的課堂時間 用於與課程無關的應用程式,更可能 分心,並且對他們的教育 不太滿意。  在 一項 針對法學院學生的研究中,近 90% 的筆記型電腦使用者至少有五分鐘從事與課程無關的線上活動,約 60% 的人在課堂上有一半的時間分心。

技術提供了創新的工具,這些工具正在以積極和動態的方式塑造學生的教育體驗。  然而,穆勒和奧本海默的研究提醒我們,即使技術允許我們在更短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它也並不總是能促進學習。  學習不僅僅是接收和背誦資訊。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綜合材料、得出推論、看到新的聯絡、評估證據並在新的情境中應用概念,我們需要鼓勵支援這些能力的深入、費力的認知過程。  當談到做筆記時,學生需要更少的千兆位元組,更多的腦力。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閱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議論文,並想撰寫相關文章? 請將建議傳送給“心智問題”編輯 Gareth Cook,他是一位普利策獎獲獎記者,也是 NewYorker.com 的 定期撰稿人。 Gareth 也是 《美國最佳資訊圖表》 系列的編輯,可以透過 garethideas AT gmail dot 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 與他聯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