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岩漿柱在南極洲下方隆起

這片冰凍的大陸可能隱藏著一根熾熱的岩漿柱,正向地表方向湧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想象一下漂浮在南極洲冰冷的廣闊區域之上。一塊白色大陸在您下方延伸,它覆蓋著足夠多的冰凍水,如果融化,足以淹沒世界上的每一條海岸線,形成一道 216英尺(66米)高的巨浪。但科學家們現在認為,在 近1.2英里(2公里)厚的冰層 和相對較薄的岩石地殼之下,這片冰凍大陸的某個區域隱藏著一根熾熱的岩漿柱,正向地表方向湧動,這是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

通常,岩漿只在構造板塊的邊緣接近地表。而西南極洲的瑪麗·伯德地,即被懷疑存在岩漿柱的地方,遠離任何此類邊界區域。然而,世界上的確存在一些地方,岩漿在遠離任何構造邊界區域的地方也能到達地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們在 11月7日的一份宣告中表示。黃石國家公園就是一個例子。夏威夷是另一個例子。所有這些岩漿都在這些地區擠壓地殼,導致地殼隆起,並將熱量泵送到地面。

這種熱量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南極洲岩漿柱存在的最初線索。[相簿:南極洲,冰山製造者]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儘管南極洲表面上看似冰冷靜止,但實際上充滿了運動。巨大的冰凍水體滑動、滑行並以巨大的壓力研磨著下方的大陸,它們持續的運動由冰下複雜的河流和湖泊系統潤滑。

但在瑪麗·伯德地,研究人員發現,那裡的活動甚至比已知的區域熱源所能解釋的還要多。還有其他東西在“烹飪”冰架。大約30年前,研究人員首次開始懷疑岩漿柱可能是原因,因為該區域的地殼呈穹頂狀。

現在,科學家們可以肯定了。

該研究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Hélène Seroussi和Erik Ivins構建了一個模型,模擬了該地區冰下所有已知的融化和凍結情況。研究人員在冰下沒有探測器,但他們可以透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ICESat衛星和冰橋飛越任務對地表上升和下降的仔細測量來探測到這些活動。[極端南極洲:埃爾斯沃思湖的驚人照片]

他們的模型證實了岩漿柱的存在,它每平方米(或約11平方英尺)向地表泵送約150毫瓦的熱量,在可能存在地殼裂縫的區域,峰值可達每平方米180毫瓦。(毫瓦是瓦特的千分之一。)作為比較,美國典型的陸地每平方米獲得約40至60毫瓦的地熱,而黃石公園每平方米獲得約200毫瓦的地熱。

這個岩漿柱並不是導致近期西南極冰蓋融化加速的另一種可能原因,後者被歸因於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岩漿柱比近期的氣候變暖時期要古老得多;實際上,它有5000萬至1.1億年的歷史,比我們的物種和西南極冰蓋本身還要古老。岩漿柱一直是冰蓋在其整個歷史中行為的一個因素,而近期融化加速是人類向其中注入所有額外熱量的結果。

該研究於9月4日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線上發表。

編輯推薦

版權所有 2017 LIVESCIENCE.com,Purch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再分發此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