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保護公海的歷史性協議令研究人員“欣喜若狂”

這項歷史性的公海條約旨在保護被認為是海洋“蠻荒西部”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同時仍鼓勵研究

Reef system with schooling pyramid butterfly fish

經過多年的辯論和討論,各國就一項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並對國際水域進行監管的公海條約達成一致。研究人員讚揚這是保護工作的重要一步,它鼓勵國際研究合作,且不阻礙科學發展。

“我們欣喜若狂,”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市的明德大學國際研究學院研究海洋環境法的克里斯蒂娜·吉爾德說。“這項期待已久的條約包含了我們需要保護海洋的許多重要內容。”

聯合國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政府間會議的代表在紐約市舉行的為期兩週的會議結束時,敲定了協議的最終措辭。最後一次會議持續了38個小時不間斷,遠遠超出預期,於3月4日結束。“即使按照聯合國的標準,這也太過分了,”英國阿伯丁大學的化學家和海洋生物勘探者馬塞爾·賈斯珀斯說,他作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顧問參加了會議。“這太瘋狂了。代表們都非常疲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各國對其海岸線延伸200海里(370公里)的水域擁有管轄權。超出這一範圍的是公海,約佔全球海洋的三分之二,或地球表面的70%以上。透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機制,鯨魚捕撈、航運和海底採礦等一些活動在這些水域受到監管。但總的來說,公海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海洋的“蠻荒西部”,規則和條例很少,尤其是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

鑑於公海對海洋生物和全球氣候的巨大重要性,人們早就認識到需要一項條約來彌補這些差距;這個想法最早在20年前提出。2017年,聯合國決定正式召開政府間會議以制定條約,但此後幾年,代表們舉行了會議,但未能實現他們的目標。儘管各國最終在3月4日取得了成功,但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正式透過該條約。這將在不久的將來在專門召開的BBNJ會議上進行。

夜間航行的船隻

該條約設立了包括科學和技術機構在內的各種小組,以監督法規並對不斷變化的條件做出反應。它還強調為低收入國家的研究進行能力建設,以確保公平地獲得科學以及海洋發現帶來的惠益。

來自“海洋遺傳資源”的惠益分享問題是談判的最大症結所在。海洋生物被認為是這些資源的金礦,其中包括具有藥物用途的分子。但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收穫或研究它們,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希望抑制“生物盜竊”——富裕國家從其領土外收穫材料並獲取利益。《條約》規定,來自遺傳資源的貨幣惠益“應以公平和公正的方式分享”,並用於“養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生物多樣性”。條約設立的惠益分享委員會由15名提名專家組成,將決定什麼是公平的。

“作為一名加勒比科學家,我對條約的這一方面感到非常滿意,”西印度群島大學聖奧古斯丁分校(位於千里達及托巴哥)的海洋生態學家朱迪思·戈賓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眼睜睜地看著研究船在夜間航行,帶走我們的海洋生物。” 現在,她說,“我們將真正參與其中。”

該協議呼籲科學家在從海洋生物採集的遺傳資料和生物樣本中新增“BBNJ標準化批次識別符號”,並在採集後一年內儘快通知資訊交換中心這些資料在何處釋出。該識別符號將附加到任何專利或來自原始研究的上市產品的銷售中。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您只需在電子表格中新增另一個數字,”賈斯珀斯說,並補充說,惠益分享的大部分後勤負擔將落在那些開發商業應用的人身上。

該條約還建立了一種機制,以在公海中建立海洋保護區(MPA)。這延續了去年在蒙特利爾生物多樣性峰會上做出的承諾,即各國將在2030年前保護地球30%的陸地和海洋。重要的是,該條約允許各國在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下透過投票建立海洋保護區。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海洋團隊高階公海顧問吉爾德說,這將對於避免僵局至關重要。她指出,例如在南大洋,一兩個國家阻礙了建立海洋保護區五年多的進展。

對於公海上預計會產生重大影響的任何活動,該條約還要求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各國將審查這些評估,並負責批准這些活動。新澤西州新不倫瑞克羅格斯大學的環境治理專家西米·佩恩說,大多數科學專案可能不需要此類評估。但她補充說,這些評估將為海洋活動提供有用的中央資訊來源。

一些科學家曾擔心,該條約可能會要求對探索公海的研究專案進行新的許可,從而增加本已難以啟動的研究的官僚程式。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賈斯珀斯說,相反,研究航行只需公開通知他們要去哪裡以及何時去。他說,這將給“來自中低收入國家的研究人員一個加入航行的機會”。

就條約文字達成一致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但不是最後一步。“雖然文字中仍然存在重大問題,但它是一項可行的條約,是保護世界30%海洋的起點,”環保行動組織綠色和平組織在一份宣告中表示。“現在,批准條約和保護海洋的艱苦工作開始了。”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23年3月7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