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時候,科學是一項緩慢而乏味的工作。研究人員在人類知識的晦澀邊界上辛勤耕耘數十年,收集和分析資料,完善理論,寫作、辯論,並以微小的增量推進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在遠離公眾視線的高度專業化專案的小團隊中工作——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習慣做的事情。
但一場災難顛覆了一切。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數百萬人的生命危在旦夕。然而,我們對這種威脅的本質幾乎一無所知。就在幾個月前,沒有人見過 SARS-CoV-2 病毒。
對於研究人員來說,這種疾病的出現是一個全體動員的時刻。像我們這樣的生物學家,以及病毒學家和免疫學家,都轉向專注於這種新的病原體。來自整個科學生態系統的其他研究人員——經濟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統計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等等——都放下手頭的一切,去了解新冠病毒,並弄清楚他們可以做出什麼貢獻。公眾的興趣爆發了。在公共傳播方面經驗不足的科學家學會了與記者密切合作,向憂心忡忡的公眾通報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未來的預期以及人們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安全。合作和協作的規模令人震驚。2020 年和 2021 年對科學家進行的大規模調查顯示,在美國和歐洲,大約三分之一的研究人員為這項工作做出了貢獻。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種廣泛的合作在幾個領域快速有效地開展。2019 年 12 月 30 日,一個流行病學監測網路釋出了第一份英文說明,內容是關於中國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聚集性爆發。八天後,中國科學家將病原體鑑定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完整的基因組序列在那之後僅僅兩天就釋出了。然後在 2020 年 1 月 13 日,世界衛生組織釋出了基於該基因組的 PCR 診斷測試的說明。
疫苗的規模化生產:輝瑞-BioNTech mRNA 疫苗成為對抗新冠病毒的主要保護盾。這張延時影像顯示了 BioNTech 位於德國馬爾堡的工廠的技術人員正在過濾疫苗批次,這是疫苗出貨前的最後階段之一。圖片來源:Luca Locatelli/INSTITUTE
基因組序列也為疫苗開發打開了大門。科學家利用它確定了 SARS-CoV-2 刺突蛋白的 3D 結構,並在 1 月底之前弄清楚瞭如何穩定該蛋白,使其成為有效的疫苗成分,從而促成了基於 mRNA 的疫苗和其他疫苗的開發、測試和分發,這一切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
新冠疫情的緊迫性促使科學家們進行調整。以前在會議上、電話中或手稿修訂說明中進行的討論轉移到了 Twitter 等社交媒體平臺、PubPeer 等評論網站以及全天候 Zoom 會議室。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自發地組織成專注的團隊和工作組。透過快速分享患者的資訊,醫生們發現重症新冠患者肺部發生危險血栓的風險很高,因此抗凝劑成為標準護理,挽救了生命。
總的來說,傳統的出版模式太慢了。我們接受了一種快速的替代模式:預印本存檔,論文在同行評審或科學期刊審議之前釋出。在疫情爆發的最初幾個月裡,提交給生物醫學預印本的關鍵儲存庫 medRxiv 的論文數量增加了 10 倍。
這些變化還將早期科學從私人活動轉變為公共討論的一部分。研究人員不再向世界展示潤色過的科學文章,而是在公開場合工作,大聲思考,提出初步推測,爭論,走錯方向,走到死衚衕,並追求一些最終會被駁斥的假設。
這種溝通方式確實有缺點。以前的私人交流現在容易被政客和評論員利用和歪曲。例如,2020 年 4 月 medRxiv 論文中報道的有缺陷的血液樣本研究聲稱新冠是一種輕微疾病,死亡率非常低。儘管科學界很快指出了這項工作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但那些試圖避免商業限制、學校停課和口罩強制令的人無視批評,並利用這篇論文來破壞公共衛生干預措施。
快速和非傳統的溝通渠道也無法解決科學家們遇到的所有問題。我們花了太長時間才認識到病毒空氣傳播的重要性。2020 年初,我們忙於清洗雜貨,卻不戴口罩。最關鍵的是,我們在預測和管理疫情的人為因素方面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由於沒有考慮到行為會如何因資訊(和虛假資訊)而改變,我們一直在努力預測接連不斷的疾病浪潮和病毒變異的大小和時間。未能阻止虛假資訊在社交和傳統媒體平臺上蔓延,導致大部分人口未接種疫苗,易受感染,並且不願意接受口罩和社交距離等措施。
根據一些衡量標準,新冠疫情也總體上阻礙了科學生產力,研究人員在去年年底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中指出。2020 年的調查資料顯示,科學家平均每週在研究工作上花費的時間減少了 7 個小時。由西北大學的王大順領導的研究小組寫道,生產力下降可能會產生持久的影響,科學家報告說,在疫情期間,出版物、合作、提交的論文和啟動的新專案都減少了。封鎖、學校停課和其他變化對兼顧工作和兒童保育的女科學家造成了不成比例的損失——這是一個需要緊急糾正的重大問題。
但是,當科學家從日常研究轉向應急響應時,出版物數量下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在期刊上發表論文變得次要,解決問題才是主要的。處理緊急問題是公共資助的科學生態系統最重要的作用之一,該系統實際上擁有數百萬的研究人員待命。當全球危機出現時,他們會組織起來,學習和協調。而這最終會帶來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