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期間虛假資訊的草根行動

隨著 COVID-19 的蔓延,多個組織合作建立了“問科學家”平臺

在致命的 COVID-19 大流行高峰期,虛假資訊滲透到各種媒體形式,公眾越來越擔心自己的健康,並尋求有關病毒、其傳播方式以及如何保護自己和親人的答案。五個組織走到一起,招募了數百名志願者科學家,並建立了一個新工具,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最佳科學資訊傳遞給世界各地的數百萬人。這就是這個專案的故事。

3 月,在美國科學家聯合會 (FAS) 和其他組織的幫助下,推出了 “問科學家” 平臺,讓公眾可以直接向科學家提出與 SARS-CoV-2 相關的任何問題。該網站載入了來自信譽良好的科學和公共衛生資源的資訊,可以識別問題並提供自動響應。但對於更定製化的問題,公眾可以向數百名科學家傳送電子郵件,並在收件箱中收到回覆。

在整個大流行期間,該網站被數百萬使用者瀏覽,我們的專家志願者(由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員和教員組成)回答了數千個問題,使“問科學家”成為網上首選資源之一。最初,這個小型專案旨在打擊有關大流行的虛假資訊,但很快發展成為一項大型工作,彙集了病毒學、醫學、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專家,以幫助公眾獲取最新資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開端

2 月初,一種新型致命冠狀病毒傳播的訊息讓美國和世界各地都感到緊張。社交媒體充斥著關於該病毒起源、傳播方式和嚴重程度的陰謀論和虛假資訊。FAS 的部分使命是將科學家與政策制定者和公眾聯絡起來,因此成立了一個由研究人員組成的小組來解決虛假資訊問題。該小組收集並分析了圍繞 SARS-CoV-2 的最普遍的謠言,然後使用可靠的報告和科學文獻來駁斥它們。

然後,我們啟動了一個網站,向公眾提供最新資訊。其中包括常見問題的解答,以及如何最好地朗朗上口簡單的公益廣告,教導人們如何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我們還在社交媒體上釋出了這些資訊。我們提供了公眾與我們的研究人員互動以解答他們問題的方式。 

不久之後,我們工作的新聞在媒體、社交媒體上以及口口相傳。我們的研究人員收到了飢渴的公眾的大量查詢,需求遠遠超出了 FAS 小團隊的處理能力。

紐約大學和新澤西州的加入

解決方案很簡單:如果你無法處理大量湧入的問題,那就建立一個可以自動回答問題的網站。因此,FAS 與 紐約大學 GovLab新澤西州創新辦公室 合作,建立一個全新的網站,以便更容易找到有關 COVID-19 最緊迫問題的答案,並將該專案更名為 “問科學家”

我們在網站上預載入了我們研究或直接來自 CDC、WHO 和其他權威公共衛生機構的數百個問題的答案。這個新網站還包含一個自動載入搜尋欄中輸入問題的答案的答疑機器人。使用者可以深入瞭解、閱讀相關問題,甚至可以將每個答案分享到社交媒體上。此外,透過與亞馬遜的合作,我們使使用者可以透過他們的 Alexa 家庭裝置與該網站互動。

問科學家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網站上添加了一項功能,允許那些找不到問題答案的人向我們傳送問題並接收回復。但這一次我們已經為迎接大量問題做好了準備,這要歸功於與 國家科學政策網路 的合作,該組織由數百名研究生和博士後組成,旨在促進早期職業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公共政策併產生影響。

這群希望在大流行期間有所作為的多元化科學家對於專案的成功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可以快速處理問題並回應焦慮的公眾。到 3 月 15 日,“問科學家”志願者網路包括 150 名研究生(140 名博士候選人和 10 名碩士生)、100 名博士、18 名醫學博士、50 名公共衛生學位獲得者、30 名病毒學學位獲得者、30 名免疫學學位獲得者、20 名流行病學學位獲得者和 15 名具有科學、健康或風險溝通專業知識的人員。對該專案的興趣從此開始不斷增長,並招募了一支熟練的編輯團隊,以確保“問科學家”的所有答案都透過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為了提高“問科學家”儘可能多地接觸公眾的能力,該專案的網站由一支專門的雙語科學家團隊翻譯成西班牙語。到 5 月底,“問科學家”與數百名在病毒學、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方面具有專業知識的 NSPN 成員,以及來自希望在病毒在美國各地傳播時回饋社群的領先機構的科學家合作。

“問科學家”專家團隊撰寫的答案還被評估了對其他人的價值,並在刪除任何個人身份資訊後,由高階博士級科學家審查,並在該倡議的綜合知識庫中公開發布。透過這樣做,“問科學家”的“答疑機器人”不斷變得更智慧。這些答案會經常更新,以便為公眾提供一個關於 COVID-19 大流行的易於瀏覽的資訊資料庫。

到 4 月中旬,“問科學家”在全國州長協會的網站上被重點推薦為 COVID-19 大流行期間州和地方官員的資源,並嵌入在新澤西州阿拉巴馬州州政府網站中,每週有數百萬人在瀏覽。在新澤西州州長菲爾·墨菲 (Phil Murphy) 在 4 月份的新聞釋出會上“問科學家”為“真正獨特的功能”,可以幫助人們獲得保護其家庭所需的答案;他指出,當時新澤西州的網站訪問量已經超過 200 萬次。

“問科學家”的擴充套件速度非常快,以至於超出了其原有的組織結構。公眾的問題如潮水般湧來,志願者科學家的數量激增到 500 多人。該團隊與 埃森哲 取得聯絡,以幫助構建一個全新的後端系統來對問題進行分類和響應。兩個團隊緊密合作,為志願者構建了一個入口網站,以便更容易地對回覆進行分類、回答和編輯,並相互溝通以確保志願者回答的問題與其專業知識相符。“問科學家”在其他國家也越來越受歡迎。我們的團隊收到了來自 10 個外國的問題,包括俄羅斯、印度、義大利、英國、紐西蘭、法國、加拿大、瑞士、德國和西班牙。

新階段

到 5 月,“問科學家”專案不僅為公眾提供了可靠的資訊,還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資訊。這項名為 COVID-19 快速反應工作組 的新倡議基於類似的概念:眾包在美國各研究機構工作的人員的專業知識,為政策制定者的工作提供資訊。為此,FAS 聚集了病毒學、檢測、大資料、公共衛生、治療和疫苗、供應鏈管理、傳染病醫學和國際公共衛生政策等領域的頂尖科學人才,以便儘快向聯邦和州立法者提供最佳資訊。

展望未來

“問科學家”一直是協作式科學政策和溝通的努力,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共同努力,為公眾翻譯最前沿的研究,並提供最準確的建議。這是一項旨在打擊虛假資訊併為個人提供他們日常生活中所需資訊的努力。這次大流行清楚地表明,有效的科學傳播對於保障人們的安全至關重要。像“問科學家”這樣的協作式草根倡議可以在這些努力中產生真正的影響。

如果沒有 Rita Allen 基金會、Gordon and Betty Moore 基金會、惠普基金會、Schmidt Futures 以及支援 FAS 的個人的支援,這項工作是不可能實現的。

Lindsay Milliken is a research assista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policy at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She supports both the Congressional Science Policy Initiative and th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itiative. Follow her on Twitter @LK_Milliken.

More by Lindsay Milliken

Michael A. Fisher, Ph.D., is a senior fellow with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working on a range of issues acros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landscape. He co-leads the Congressional Science Policy Initiative, coordinates the COVID-19 Rapid Response Task Force and is a member of its steering committee, and works on the Ask a Scientist and Coronavirus Project teams. Follow him on Twitter @mykfish.

More by Michael A. Fisher

Ali Nouri, Ph.D., a molecular biologist,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Nouri is co-chair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s New Voices Initiative, and serves on the Academy's Global Diplomacy Roundtable. He previously served as a biotechnology advisor in the office of UN Secretary General and served nearly 10 years as a senior advisor and legislative director in the US Senate. Follow him on Twitter @AliNouriPhD.

More by Ali Nour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