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家雜誌《經濟學人》2004年的一期封面寫道:“中國的新社會力量”。該文提及國內環保團體反對在該國修建大型水壩的工作。這些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在環境、公共衛生和法律問題上進行鬥爭的組織——已經開始成為政府一味追求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制衡力量。這些非政府組織已成為中國後天安門時代政治行動主義的新生力量。
它們的生存之道在於不與政府直接對抗,而是採取更微妙的方式來實現社會變革。“環保非政府組織……在中國政治體系內,在推進透明度、法治和官方問責制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外交關係委員會的伊麗莎白·C·伊科諾米在今年二月美國國會的一次聽證會上指出。“透過這個過程,它們已經成為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
綠色流域是一個致力於河流管理問題的中國非政府組織,它組織雲南省的農民保護溼地並反對修建水壩。在那裡的政府專案威脅到農民和漁民(其中許多是少數民族)的生計。該組織發起了一場成功的運動,暫停了一項在怒江上修建13座水壩的計劃,怒江穿過雲南偏遠的峽谷。政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周邊地區命名為世界遺產地幾周後,於2003年宣佈了該專案。2004年夏天,該組織製作了一部關於居住在有12年曆史的漫灣大壩附近的農民貧困生活條件的地下紀錄片,政府曾吹捧該大壩是發展的典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組織的組織者於曉剛是一位環境科學家,也是一位共產黨員,他說明了政府與這些團體之間曖昧的關係。幾個政府機構組織的一項競賽將他的小組評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十大範例之一,以表彰其在保護拉市流域方面的工作。但最近,警察沒收了他的護照,並禁止他離開中國。
中國環境非政府組織的興起是一種新的現象,僅可追溯到1994年,當時政府允許建立通常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生存的獨立組織。第一個利用這一機會的團體是自然之友,該組織在保護金絲猴和藏羚羊等問題上採取了立場。
七十三歲的梁從誡是一位前歷史教授,也是該組織的創始人,他繼續公開談論為追求經濟發展而付出的環境代價。梁從誡一些經常被引用的言論給中國的經濟奇蹟潑了冷水。“如果中國人想過上像美國人一樣的生活,我們需要四個地球的資源才能做到,”他說。
儘管自然之友經常與政府合作,但這種關係仍然可能很脆弱。2002年,政府向自然之友發出最後通牒:驅逐王力雄,否則就關閉大門。王是該組織的創始董事會成員之一,並且是兩位面臨處決的藏族僧侶的支持者。這種緊張關係可能會建立一種動態,劃定政治和環境改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