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快速、不規則的心跳——可能致命,但新技術可以發現它

一種被稱為房顫的顫動性心跳可能導致中風,但智慧手錶可以檢測到它,並且有良好的治療方法

Illustration of a hand clutching its heart, with a heart beat line above it.

傑伊·本特

幾年前,我和一位年長的親戚一起散步時,她突然停下來,伸出手扶住東西。她的心跳變得紊亂,引起胸痛,並讓她感到頭暈和氣短。這次事件在幾分鐘後結束了,但這對我們倆來說都很令人擔憂。然而,這對她來說也很熟悉——她之前已經感覺過幾次這種感覺。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這些發作越來越頻繁,最終她大部分時間都感覺不適。那是心房顫動,或稱房顫,它將正常、規則的心跳變成快速、不規則和危險的斷續。

幸運的是,我的親戚的房顫透過藥物和心臟復律成功治療,心臟復律是一種使用電擊使心臟恢復正常節律的手術。但自從那天在公園裡我第一次接觸到房顫以來,我反覆遇到了它。另一位親戚需要做兩次心臟復律。我瞭解到,一位朋友在 50 多歲時因房顫引發了中風。除了中風,房顫還會引起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血栓甚至痴呆症。

我並沒有想象這種疾病突然變得普遍。根據最近的研究,過去 50 年裡,它的患病率增加了四倍。這些高數字部分歸因於監測的加強——你越是尋找房顫,就越容易發現它。但這種激增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即人們比幾十年前活得更長,而年齡是一個風險因素。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疾病也同步上升,這些疾病也會增加風險,即使在年輕人中也是如此。吸菸和睡眠呼吸暫停也是額外的風險因素。流行病學家現在估計,40 歲以上的白人一生中患房顫的風險約為三分之一。對於黑人來說,這一比例為五分之一。患病率較低的原因尚不清楚。這可能部分是由於診斷不足造成的。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而,三分之一的房顫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有房顫。發作可能來去匆匆(陣發性房顫),因此人們可能會感到疲倦或氣短片刻,但會自行恢復,而不會去看醫生。2023 年的一項研究估計,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將近四分之一的病例將未被診斷出來。

當心髒上腔(心房)的電訊號錯誤觸發時,就會發生房顫。由此產生的不規則心跳導致血液積聚,而不是被泵送到下腔。除了致命的後果外,房顫還會使人身體不適並限制他們的活動。斯坦福大學心臟病專家和電生理學家 Mintu Turakhia 說:“我們已經開始認識到房顫對生活質量造成的損害。”

匹茲堡大學心臟病專家 Jared Magnani 說,心房顫動也是健康不公平影響的一個主要例子:“這是一種需要監測和檢測的疾病。然後它需要獲得醫療保健,與合作伙伴一起就[藥物]等事項做出決定,最後是更先進的療法和治療。” 2022 年發表在《迴圈》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與安大略省富裕社群的居民相比,該省最貧困地區的居民不太可能去看心臟病專家或接受房顫治療,並且預後較差。

澳大利亞墨爾本阿爾弗雷德醫院心臟病專家和電生理學家、貝克心臟和糖尿病研究所研究員路易絲·西根說,在診斷和治療方面存在性別差距。西根治療過許多曾被告知房顫症狀是由焦慮引起的女性。她說,有些女性接受治療的比例不如男性。早期的研究表明,女性在心臟介入治療後更容易出現併發症,但研究一直在幫助揭穿這種觀點。2023 年發表在《JAMA Cardiology》上的一項大型研究的廣泛子分析表明,對於接受脈衝場消融技術治療的人,性別對結果沒有顯著影響。

早期檢測房顫的好處是巨大的。Turakhia 說,當臨床醫生能夠恢復正常節律時,它會改變疾病的程序和未來多年的預後。陣發性房顫比更嚴重的“持續性”疾病更容易治療。對於所有型別,儘早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改善營養、戒菸和減少飲酒)也更有效。還有一些藥物可以減緩心率和控制節律。2023 年 11 月,主要的醫療團體釋出了預防和治療房顫的新指南。他們呼籲更加重視有益心臟健康的習慣,並儘早、更積極地努力控制心律。

好訊息是,房顫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部分原因是宣傳活動——其中一項活動以籃球巨星兼作家卡里姆·阿卜杜爾-賈巴爾談論他被診斷出患有這種疾病為特色。房顫也很適合可穿戴技術日益普及,這可能會發現更多未確診的病例。例如,2019 年的 Apple Heart Study 表明,Apple Watch 可以成功檢測到不規則的心律。房顫的確認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測試,但這也可以在家中使用可穿戴心電圖貼片完成,這些貼片可以記錄數天的資料,然後返回給醫生進行分析。這種持續的監測對於一種可能在患者去醫生辦公室之前來來去去的疾病特別有用。

超過 40 萬人下載了 Apple Study 應用程式並同意參與研究,這表明房顫已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且它越早引起人們的關注,就越不可能出現在他們的心中。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