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引發的熱浪考驗加州電網

官員敦促加州居民減少能源使用,因為該州在破紀錄高溫期間面臨今年夏天最高的停電風險

Helicopter flies through heavy smoke above wildfire

上週,消防員在加利福尼亞州卡斯泰克附近的路特火災中灑水。州議員在極端高溫席捲加州之際通過了一攬子氣候立法。

氣候電訊 | 加州正遭受破紀錄的九月熱浪炙烤,電力需求飆升,並反覆呼籲居民減少用電以防止輪流停電。

週一晚上,電力供應到目前為止還能滿足需求。但加州獨立系統運營商 (ISO) 在全州釋出了一級警告,表明電力供應正逼近危險區域。北加州進入二級警戒,電網管理部門正從所有來源尋求電力,並加大呼籲消費者節約用電的力度。三級警戒可能會引發輪流停電。

ISO 警告稱,未來幾天“歷史性”的電力需求“大大增加了輪流停電的可能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州長加文·紐森 (民主黨) 的辦公室也敦促居民在“前所未有的高溫”期間減少用電量。

州長辦公室在一份宣告中表示:“這場熱浪有望成為加州九月有記錄以來最熱和持續時間最長的熱浪。” “我們正進入這場熱浪最糟糕的時期,能源需求預計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這些警告是在勞動節週末氣溫打破紀錄時發出的。

週一,薩克拉門託行政機場達到 114 華氏度,打破了 2020 年 9 月創下的 109 華氏度的紀錄。斯托克頓達到 112 華氏度,超過了 2020 年 9 月創下的 111 華氏度的紀錄。瓦卡維爾達到 115 華氏度,比 2020 年創下的月度紀錄高出 3 度。

週日,死亡谷達到 124 華氏度,打破了每日紀錄 2 度。

週二可能會更具挑戰性。預報員預計氣溫將達到最高,官員表示週二的電力需求可能達到 51,145 兆瓦——超過週一。這將創下新紀錄,超過 2006 年 7 月某天達到的 50,270 兆瓦的需求。

週一是 ISO 連續第七天釋出所謂的“彈性警報”,要求居民減少用電量。警報敦促消費者將恆溫器設定為 78 華氏度或更高,避免使用主要電器並關閉不必要的燈。

據估計,週日人們減少用電量節省了約 1,000 兆瓦。預計未來幾天將對影響進行全面分析。

ISO 總裁兼執行長埃利奧特·梅因澤週一在一份宣告中表示,隨著熱浪在週二加劇,能源削減需要“增加兩到三倍”。

"他說:“我們無法控制天氣,但如果每個人都加倍努力並儘可能減少能源消耗,我們確實可以改變需求曲線併成功度過難關。”

目的是防止 2020 年 8 月極端熱浪期間美國人口最多的州發生的輪流停電重演。電力供應不足以滿足需求,ISO 下令在一個星期六晚上和第二天晚上短時間內輪流停電。

自那時以來,加州增加了電池儲存和其他型別綠色電力的供應,同時也力求在 2045 年前實現電網碳中和。雖然儲存能力有所提高,但供應鏈問題阻礙了一些可再生能源專案的上線。

州政府官員和電網管理人員幾個月來一直警告說,未來五年內 9 月份的電力供需可能會很緊張。

這促使州議會上週通過了一項措施,延長了聖路易斯奧比斯波縣迪亞布羅峽谷核電站的壽命。紐森於週五簽署了該法案。該核電站是加州最後一家運營的核設施,現在將繼續運營到 2030 年。

州議會還剛剛通過了 A.B. 2238, 法案,該法案將建立美國首個極端高溫排名系統。紐森尚未簽署該法案。

加州上空烘烤的熱穹是“極其溫暖的氣團”,它像雨鋒一樣移動,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的氣候學教授約翰·阿巴佐格魯說。但它並沒有迅速移動,而是在這裡停留了數天。

科學家表示,此類高溫事件與氣候變化有關。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研究氣象學家亞歷山大·格爾舒諾夫說:“熱浪是與全球變暖最直接相關且受其影響最明顯的極端事件。” “因此,我們不僅在全球範圍內看到了非常強勁的趨勢,而且我們預計這些趨勢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繼續並加速。”

格爾舒諾夫說,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加州的熱浪變得越來越潮溼。這是因為海洋變暖,增加了溼度。

這也是夜間氣溫不像往年那樣大幅下降的部分原因。例如,死亡谷 9 月 4 日的夜間最低氣溫為 102 華氏度,打破了 2007 年創下的 100 華氏度的每日紀錄。

此外,在美國西部,氣候變化導致積雪融化提前,從而導致夏季土壤更加乾燥。

阿巴佐格魯在接受採訪時說:“幾乎沒有水可以蒸發。這意味著地表更容易升溫。”

他說,如果土壤和草地中有更多的水,熱空氣就會部分用於蒸發水分。

他說:“但是,當我們有乾旱的景觀時……能量就會用於加熱空氣。”

轉載自《E&E 新聞》,經 POLITICO, LLC 許可。版權所有 2022 年。《E&E 新聞》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