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頭的咔噠聲:超聲波翻譯瀕危語言

語言學家們發現了超聲波的新應用——解碼瀕危語言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阿曼達·米勒坐在南非烏平頓的一位老婦人面前,一隻手拿著一個圓柱形探頭,放在老婦人的下巴下方。“說,”米勒用這位婦人的母語 N|uu 說道,隨著話語的流淌,超聲波螢幕上閃爍著舌頭運動的影片。語言學家們正在使用與胎兒成像相同的技術來研究瀕危語言。

對於研究語音學——研究聲音在不同語言中如何被感知、發音和組織的科學——的人來說,追蹤說話的舌頭至關重要。米勒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訪問助理教授,也是全球約 40 名使用超聲波的語言學家之一。這項行動式技術在 2000 年左右變得語言學家可以負擔得起,使研究人員能夠即時看到舌頭的運動。它是唯一可以跟上語音速度的醫療掃描裝置之一;例如,核磁共振成像速度太慢。

在超聲波出現之前,語言學家們依賴於 X 射線和粘合式電子探頭。X 射線失敗了,因為它們使受試者暴露於有害輻射,而探頭通常很不方便。“你可以想象,如果你走進一個村莊說,‘聽著,各位,我只想吹乾你們的舌頭並在上面粘東西,’人們可能會有點緊張,”亞利桑那大學的語言學教授戴安娜·阿昌傑利說,她自 2004 年以來一直在使用超聲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由於這項新興技術,米勒和她的同事們記錄了人類語言中最快的一些聲音:許多稀有非洲語言中存在的搭嘴音子音。由於語言學家們不確切知道這些搭嘴音是如何產生的,因此這種聲音被置於國際音標的“混合包”類別中,國際音標是一個通用的系統,用於編目世界上所有語言的聲音。語言學家使用這套字母表來研究不同聲音之間的關係,並透過這種關係來研究人類和語言的起源。

米勒研究了 40 多種不同的搭嘴音子音。她於 2009 年發表的研究根據氣流(空氣來自哪裡)、發音部位(口腔收縮的位置)和發音方式等屬性對這些搭嘴音進行了分類。這些變化使得這些搭嘴音能夠被正確地分類到字母表中。“一旦你有了[搭嘴音的分類和]子分類,你就可以開始看到與其他聲音的相似之處……例如,與英語中的其他聲音,”米勒說。“t”和“k”都與搭嘴音子音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在其他地方,其他語言學家正在使用超聲波來教授外語和幫助聾啞人說話。至於米勒,她將繼續研究瀕危語言,尋求將新的聲音整合到國際音標中。

大眾科學雜誌第 303 卷第 6 期這篇文章最初以“舌頭的咔噠聲:超聲波翻譯瀕危語言”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第 303 卷第 6 期(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22010-6Oi5dkpvc8UX3VqfAmGnh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