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亞馬遜雨林中的一座城市對世界其他地區發出了關於 COVID 的嚴峻警告

如果疫苗接種運動不能擴大到廣泛覆蓋所有國家,無論貧富,馬瑙斯和類似的城市將繼續產生危險的病毒變種

Nurses talk in front of a Hospital in Manaus, Brazil, amid the COVID-19 pandemic.

2021 年 1 月,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護士們在巴西馬瑙斯的 28 de Agosto 醫院前交談。

馬瑙斯是巴西一座擁有 200 多萬人口的城市,位於亞馬遜雨林中部,距離大西洋海岸數百英里,它已成為世界領先的 COVID 熱點地區之一。可悲的是,它繼續提供關於應該如何做才能緩解導致該疾病的 SARS-CoV-2 病毒傳播的錯誤教訓。

這座城市和整個巴西已經成為一個典範,說明一個國家在採取否認大流行病和透過讓病毒不受控制地傳播來擁抱群體免疫策略時會發生什麼。巴西總統雅伊爾·博爾索納羅 宣揚 讓病原體在人群中傳播,直到大多數人被感染的想法。他形容 在毀滅性的第二波感染襲擊之前,在馬瑙斯實施封鎖的提議是“荒謬的”。他還淡化了危機的嚴重性,聲稱這個擁有 2.11 億人口的國家必須認識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巴西人不應該再“娘娘腔”。儘管巴西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 3%,但該國目前記錄的每週 COVID-19 死亡人數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一。

該國應對 COVID 的方法所造成的遺害意味著,馬瑙斯和巴西其他地區記錄的病例數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現在正以新的病毒變種形式蔓延到世界各地。研究表明,這種變種的傳播速度可能快一倍以上。“馬瑙斯是新一波浪潮中第一個醫療系統崩潰的城市,”巴西醫生和神經科學家米格爾·尼科萊利斯說。“但現在巴西五個地區到處都是‘馬瑙斯’。巴西迫切需要國際社會的幫助來處理這種情況,否則來自這裡的新變種將繼續在全球蔓延!”

馬瑙斯在去年 3 月開始的第一波 COVID 病例中遭受了重創。超額死亡人數——2020 年 3 月 19 日至 6 月 24 日期間,該市死亡人數超出預期死亡人數的 3,457 人——佔馬瑙斯相對年輕人口的 0.16%。並且在傳播高峰期,超過 75 歲的男性中有 7% 死亡。

感染非常普遍,以至於聖保羅大學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得出結論,馬瑙斯是世界上第一個達到群體免疫的城市,即足夠多的人對病毒免疫,從而阻礙新感染傳播的臨界點。他們的初步預印本研究估計,66% 的人口感染了 SARS-CoV-2(他們後來在 10 月將這一數字修正為 76%)。COVID 群體免疫的閾值尚不清楚,但通常引用的預測範圍為 60% 至 90%。在秘魯哥倫比亞亞馬遜地區也發現了類似的高感染率。

在去年 4 月住院和死亡人數達到高峰後,儘管學校和企業重新開放,人數降至相對較低的水平,直到 2020 年 11 月。一些巴西研究人員警告說,大流行尚未結束。感染可能會增加,並且缺乏更嚴格的公共衛生措施將使該市面臨再次爆發的局面。他們說,公共官員的反應始終如一:群體免疫會保護他們。位於巴西領先的公共衛生研究所 Oswaldo Cruz Foundation (Fiocruz) 的馬瑙斯流行病學家 Jesem Orellana 表示,這種虛假的安全感加速了新一波感染的到來。

2020 年 12 月,第二波浪潮確實來襲。到 1 月份,該市為整個亞馬遜地區服務的醫療系統已經崩潰。重症監護室人滿為患,氧氣供應耗盡。一些患者被空運到巴西的其他地區。但醫生說,許多人在醫院走廊或家中的臨時床上死於窒息。

新一波浪潮比第一波浪潮更嚴重,讓馬瑙斯措手不及。由於認為該市已達到群體免疫,人們不再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病例數失控地激增,並超過了去年的慘淡里程碑。奧雷拉納說,僅 1 月份就記錄了 3,200 多例超額死亡人數。

人們開始質疑是否曾經實現過群體免疫,感染人數是否被高估,或者對該病毒的免疫力是否減弱。另一個令人不安的前景是,亞馬遜城市中病毒的變異,產生了所謂的馬瑙斯變種,或者更正式地說是 P.1,這可能導致先前感染過該病毒的人再次感染,或者可能加速尚未感染者之間的傳播速度。

“很難提出任何可以用來解釋馬瑙斯情況的方案,而這些方案不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威廉·哈納吉說。

最近的研究證實了人們的懷疑,即 P.1 推動了馬瑙斯的第二波浪潮。最近的激增之前的確切感染率尚未確定。但哈納吉強調說,透過讓人們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感染病毒來誘導免疫力是一個錯誤。“在馬瑙斯的悲劇發生後,我希望我們可以結束關於透過自然感染獲得的群體免疫來控制大流行病的討論,”他說。

哈納吉希望亞馬遜地區的悲慘景象——醫療系統崩潰、掘墓人挖掘多個屍體共用的亂葬坑,以及家庭絕望地排隊等待氧氣供應——將發出一個明確的資訊:“透過感染而不是疫苗獲得的群體免疫,只會帶來大量的疾病和死亡,”哈納吉說。

Fiocruz 呼吸道病毒和麻疹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保拉·雷森德說:“[馬瑙斯的人]認為,‘我們經歷了這場大浪潮,所以現在沒事了’。”“當然,人們放鬆了警惕,開始像往常一樣生活。當然,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對新措施的抵制持續了數月。社會隔離和佩戴口罩滯後。2020 年 12 月 26 日,當亞馬遜州下令關閉企業以減緩感染人數的上升時,企業和工人爆發了抗議活動,該決定很快被撤銷。

馬瑙斯的經歷對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其他地區發出了一個警示資訊,即即使疫苗接種運動正在進行,也要保持基本的公共衛生規定。它強調了為什麼只有全球性的免疫接種方法才會奏效。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教授兼格拉德斯通病毒學和免疫學研究所創始主任華納·格林說:“馬瑙斯遭受重創是因為他們放棄了所有的緩解措施,而且他們沒有足夠的群體免疫狀態。” “這種虛假的安全感,有點像現在[在美國]的情況,”他說。“我認為我們將遭受重創。”

拉丁美洲國家的疫苗接種數量落後於全球北方,感染率也很高,是滋生新變種的沃土。病毒傳播得越多,它就越能夠找到易感人群,從而產生突變。

認為,P.1 突變於 2020 年 11 月初在馬瑙斯出現,但到 1 月份,它佔該市檢測到的所有變種的四分之三,並且已傳播到日本。此後,它已在包括美國和英國在內的至少 34 個其他國家和地區被檢測到。格林說:“我們稱[COVID]為大流行病,因為它無處不在。” “只要它存在於某個地方,它就有可能無處不在。”

與英國和南非首次檢測到的其他變種一樣,P.1 的 17 種突變發生的速度異常快,其中許多突變發生在刺突蛋白中,刺突蛋白用於穿透感染者的細胞。

研究尚未得出結論,儘管此前的感染率很高,但 P.1 單獨導致了馬瑙斯的危機:群體免疫的過高估計或抗體的自然下降也可能是罪魁禍首。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P.1 比其前輩更具危害性。巴西-英國仲裁病毒發現、診斷、基因組學和流行病學中心 (CADDE) 的一項預印本實驗室研究估計 P.1 的傳播性比以前的毒株高 1.4 到 2.2 倍 在另一篇預印本論文中,Fiocruz 研究人員發現,感染該變種的患者體內 SARS-CoV-2 的水平或病毒載量高出 10 倍

更令人擔憂的是,有證據表明馬瑙斯變種更能逃避抗體。同一項 CADDE 研究估計,P.1 躲避了從早期變種感染中獲得的 25% 到 61% 的保護性免疫。只有三例確診的 P.1 再次感染病例,但雷森德說,病例很難找到和核實。

透過疫苗接種獲得的免疫力似乎比從感染中獲得的免疫力更強。儘管主要製造商的疫苗對 P.1 的療效普遍低於對舊變種的療效,但雷森德表示,它們仍然提供保護,這個問題尚不應敲響警鐘。強生公司的疫苗在巴西的試驗中對重症的有效性為 85%,與在美國的有效性相同。

隨著 P.1 在巴西的傳播,全國範圍內的感染人數正在飆升。大多數醫院都在滿負荷運轉,3 月 26 日報告的每日死亡人數為 3,650 人,是迄今為止的最高數字。兩天前,該國的死亡總人數達到 30 萬人。P.1 不僅可能導致巴西北部地區(P.1 最為普遍的地區)的感染率升高。Fiocruz 的高階研究員瑪格麗特·波特拉說,年輕人的死亡率也在增加,這表明它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專家表示,這種情況令人擔憂,不僅對巴西人民,而且對世界其他地區也是如此,因為該病毒在病毒大量存在的地區具有獲取突變的記錄。

揮之不去的擔憂是,如果大流行繼續不受控制,P.1 是否會預示可能會發生什麼。它不是唯一的巴西變種。已經有一個 P.2。而且,根據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初步研究,該病毒在巴西仍在不斷改變自身,刪除了刺突蛋白上抗體結合的位點。

哈佛大學的免疫學家丹·巴魯克說,製造商已經在研究如何調整疫苗以應對 P.1 等新變種。但就目前而言,儘快推出現有疫苗是關鍵。

美國目前面臨疫苗過剩的前景,並且將不得不決定如何處理多餘的劑量。“這些病毒變種為在全球範圍內加速疫苗接種運動提供了非常充分的理由,因為只有透過疫苗接種,我們才能控制住疫情並阻止新的病毒變種出現,”巴魯克說。“而且未來出現的病毒變種,可能比我們今天遇到的問題更加嚴重。”

在《大眾科學》上閱讀更多關於冠狀病毒爆發的資訊,請點選這裡。閱讀我們國際雜誌網路的報道,請點選這裡

Luke Taylor i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covering Colombia, Venezuela and wider Latin America. He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onflict and issues such as deforestation, the international drug trade and migration.

More by Luke Tayl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