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碳稅?

衛生官員表示,對紅肉徵稅可以改善人們的飲食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經濟學家表示這行不通

©iStock.com

對碳密集型牛肉末徵稅可能會讓您在晚餐時吃漢堡時三思而後行。但這足以讓您改吃沙拉嗎?

即使是經濟學家和一項新的經濟建模研究的公共衛生合著者也對此答案存在分歧。

在一項新的分析中,牛津大學和雷丁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了對紅肉等產生更多溫室氣體的食物徵稅如何幫助環境並改善人們的健康。他們發現,增加稅收可能會改變消費者的行為,但作者們對這項研究在現實世界中的實際意義存在分歧。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影響性故事的未來。


對於牛津大學的公共衛生研究員、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亞當·布里格斯來說,研究結果表明,對高排放食物徵收碳稅可能對地球和英國消費者的健康都有好處。他承認,這項稅收在實踐中不太可能受歡迎。

布里格斯說:“目前英國對增加稅收的意願非常低。“我們認為這更像是一種刺激對話的方式。”

雖然英國人的每週購物賬單會增加大約一杯拿鐵咖啡的價格,但英國政府的稅收收入可能高達36億英鎊(52.6億美元),並可能減少1650萬至189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布里格斯說。

模擬情景還預測,消費者將延緩或避免死於心臟病和癌症,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影響可能是由於增加了纖維攝入量和改變了脂肪攝入量造成的。

牛肉和羊肉是其模擬稅收制度下價格最高的食品之一,價格上漲幅度為5%至45%。布里格斯說,對於消費者來說,這將轉化為每公斤約1.70英鎊至1.80英鎊。

紅肉價格上漲意味著消費者更有可能購買更環保的家禽和豬肉,這些肉類的價格每公斤僅上漲5至10便士。

總而言之,布里格斯估計,該稅收對每週購物的總體影響將是每週增加2.50英鎊,他說這足以改變消費者的購物模式。

“這是個糟糕的主意”
雷丁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理查德·蒂芬不太相信。他質疑,從稅收中獲得的潛在環境效益是否會超過其可能給低收入消費者帶來的經濟負擔以及對英國農民的潛在損害。

那些確實根據價格變化改變飲食習慣的人的積極影響,也可能不足以抵消那些對環境造成最壞飲食習慣的人的影響。

“我一點也不喜歡用這種方式徵稅。我們用結果來說明為什麼這是一個糟糕的主意,”他說。“沒有人會質疑這些事實。問題更多的是,我們是否認為這些影響足夠大?”

蒂芬將這種徵稅方法描述為一種“鈍器”,它不如更深入地研究消費者為何做出特定購買選擇,並試圖開發更有針對性的方法來改變飲食選擇的方法有效。

兩組研究人員都認為,找到某種方法來解決糧食生產造成的排放問題非常重要。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30% 來自農業和相關的土地利用變化。

“農業存在潛在的市場失靈,因為碳的真正社會成本(溫室氣體排放對社會造成的更廣泛成本,例如它們對糧食生產和健康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未包含在食品價格中,因此消費者既不為此付費,也看不到它,”該研究的作者寫道。

研究人員使用了四種不同的情景來模擬,如果英國政府對每 100 克食物徵收每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2.86 英鎊的稅,英國的消費模式和健康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首先,研究人員研究瞭如果對產生高於平均排放量(0.36 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的食物徵收此稅會發生什麼。在第二種情景中,他們使用了相同的稅率,但對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低於平均水平的食物增加了補貼。

然後,他們重複了前兩種情景,但對蘇打水、能量飲料和果汁等含糖飲料徵收了 20% 的稅。他們增加額外的稅收是為了避免對碳定價的意外後果:由於糖的碳足跡相對較小,消費者可能會在無意中被推向購買更便宜、更不健康的食物。

飲食選擇仍然是一個謎
在所有四種情景中,模型都假設 100% 的額外稅收將轉嫁給消費者。

研究人員發現在不補貼低排放食品且包含 20% 糖稅的情況下,稅收收入最高,達到 34 億英鎊。

在有補貼的情景中,消費者將購買轉向更多的水果和蔬菜,並減少了乳製品的攝入。

英國研究人員並不是第一個建議對碳足跡大的食物徵稅的人。去年 11 月,倫敦查塔姆研究所釋出了一份報告,概述了對紅肉徵稅如何幫助減少農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該報告指出,工業化國家的肉類消費量目前是專家認為健康量的兩倍。這種過度消費也導致肥胖、癌症和 2 型糖尿病的增加。

英國議會也曾辯論過對軟飲料徵收 20% 稅的優點,這也是研究人員如何在他們的模型中確定該值的部分原因。

布里格斯說:“我們發現,20% 的稅收產生了非常有意義的影響,導致消費量比基線水平大幅減少,但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相當小。”

蒂芬說,合著者之間的內部辯論反映了研究人員之間關於如何改變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更廣泛的分歧。

他說:“我們不瞭解人們為何會做出他們所做的飲食選擇。”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連線。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