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佳的醫療保健支付方式

按服務收費模式(如美國)和單一支付人模式(如英國和加拿大)都存在重大缺陷,但新加坡可能已找到可行的折衷方案

A woman on a train checks her smartphone.

在過去的一代人中,由於技術創新和生產力,我們的生活水平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與我們的父母相比,一雙新鞋、一加侖牛奶、一張探親機票、一個橫跨海岸的電話或一臺新電視機,現在只需要花費一小部分的工作時間。

醫療保健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例外。美國的支出在所有發達國家中是最高的。支出佔GDP的比例從1970年的6%幾乎增加到2019年的18%,但與其他國家相比,價效比卻很普通。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實際工資幾十年來幾乎沒有增長,因此醫療保健成本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支付能力

為了理解為什麼醫療保健成本往往居高不下,讓我們想象一個農貿市場。我們帶著購物清單,在各個攤位之間比較質量和價格。我們看到並聞到桃子的成熟度,並決定把錢花在兩個蘋果上是否更划算。如果我們在袋子裡發現爛蘋果,我們會退回去換一個新的,或者下次換一家攤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延續下去。


醫療保健有所不同。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我們買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它要花多少錢——這是任何市場的基本投入要素。賣家擁有大量的資訊優勢,並且有動機向天真的消費者過度銷售——這是一種有害的組合。當我們生病或受傷時,我們常常處於絕望的狀態,因此我們的議價能力會受到損害。如果我們有保險,別人會替我們付款,所以何必費心呢?如果我們對所提供的服務不滿意,補救通常是不切實際的(試試退回人工髖關節)。

這些屬性中的任何一個都會使醫療保健系統偏向賣家,而讓消費者處於不利地位。總的來說,它們已經導致了財富從消費者到醫療保健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前所未有的再分配。

有哪些選擇?

幾十年來,圍繞醫療保健的爭論一直難以解決。對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使用的單一支付人模式的批評者認為,缺乏競爭會導致效率低下、等待時間過長和創新不足。他們是對的。對自由市場模式的批評者認為,“按服務收費”會產生道德風險,因為更多的護理意味著更多的成本。他們也是對的。

政治辯論也傾向於將醫療保健技術和醫療保健混為一談。對於我們的集體智慧在幾個月內生產出大約300種新冠疫苗,其中17種已投入使用,我們理應讚揚。技術進步使我們的壽命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延長了大約一半。但是,創新技術的發現與提供護理是不同的世界。

是否有更好的方法?

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後繼承了英國的國民健康服務體系,但也遇到了今天被批評的同樣的缺點。然後,它採用了美國“自由市場”模式的某些方面,但也經歷了與上述類似的缺陷。

經過50多年的試驗和糾錯,新加坡從這些缺陷中吸取了教訓,並開發出了一種醫療保健系統,以低於美國成本的25%和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歐洲成本的40%左右的費用,實現了同等或更優越的醫療保健結果。新加坡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消費者有儲蓄的動力。以下是它的運作方式:每月約有20%的工資被扣留,其中約一半用於養老金,一半用於醫療保健,僱主也按比例繳納。然後,患者使用他們的儲蓄來支付自己或家人的醫療費用。因此,這是一種專用貨幣,因此患者“切身相關”,並且始終對他們的賬單保持一定的關注。由於我們一生中75%的醫療保健費用平均發生在生命最後的五年中,因此它在精算上類似於具有終生早期儲蓄的養老金計劃。一旦達到足夠的儲蓄門檻,超額儲蓄將轉入患者的養老金基金。未使用的儲蓄構成患者遺產的一部分,配偶或子女在死亡後繼承。

切身相關將權力從醫生和醫院轉移到患者身上。權力也帶來了責任和自給自足。最廉價的醫療保健形式是預防,因此,當消費者因良好行為而獲得獎勵時,健康的飲食、鍛鍊、戒菸就具有了額外的意義。買者自慎(拉丁語,意為“買方當心”)的概念,迄今為止在醫療保健交易中基本上不存在,現在變得重要起來。

有儲蓄意識的患者會導致更具競爭力的成本。例如,新加坡的患者經常向他們的醫生詢問是否有藥物的仿製藥?新加坡政府要求醫院定期公佈服務價格,並在網上提供選定的質量指標,以鼓勵透明度、知識和選擇。例如,在新加坡,髖關節置換術的典型費用為14,000美元,而在美國則為40,000美元。

更高的透明度和密切的關注大大減少了欺詐和瀆職事件的發生。僅在美國,這些事件每年造成的損失估計為2720億美元,這再次表明了按服務收費模式帶來的扭曲激勵。

未來將掌握在智慧手機手中

醫療保健正處於其自身的5G轉型之中,智慧手機正在徹底改變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式。數字化賦能的患者將從自下而上地推動醫療保健,並越來越多地掌控自己的醫療保健。

憑藉全球36億智慧手機使用者,預測性診斷、感測器和遠端醫療正在取得重大進展。首先,它們將建立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並減少醫生相對於患者的資訊優勢。IBM的沃森或平安的AskBob提供越來越精確、使用者友好、基於人工智慧的預測性診斷和治療;通常,這些治療比專業醫生開出的治療更準確,從而避免了患者不斷去醫生辦公室或醫院,而醫院通常是醫療保健價值鏈上成本最高的環節。

這些進步取決於患者是否有動力利用這些工具。新加坡的模式促進了對進步和創新的競爭,而美國的模式則阻礙了這兩者,這就是它的缺陷所在。

新加坡的醫療保健系統表明,我們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今天來自架構,明天來自智慧手機友好的技術。我們很可能正處於在服務技術方面取得巨大和快速進步的風口浪尖,這種進步在歷史上僅限於醫療產品方面的進步。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單一支付人與自由市場之間冗長乏味的辯論可能已經過時,或者至少是時代錯位的。

世界各地的醫療保健系統都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以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情。隨著人口快速老齡化,成本超過工資的惡性軌跡註定會加速。平均而言,80多歲的人每年的花費比十幾歲出頭的人高出15倍

也許現在是挑戰一直阻礙我們的教條的好時機。為什麼要把辯論侷限於兩種令人不滿意的過時模式?為什麼不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問問自己什麼樣的制度對未來才是最佳的,而不是哀嘆過去?

也許將“新加坡精簡版”的切身相關與一些古老的矽谷獨創性相結合值得一試。

本文是在奧利維亞·比斯比和唐納德·卡洛的研究投入下撰寫的。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