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位傑出科學家榮獲2014年卡夫利獎

宇宙暴脹、奈米光學、記憶和認知等主題獲得認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最初發布《自然》新聞部落格

代表吉恩·魯索釋出。

2014年卡夫利獎,今天宣佈,由九位科學家分享,以表彰他們在宇宙暴脹理論、奈米光學領域的貢獻以及對記憶和認知專門腦網路的研究發現。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購買訂閱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卡夫利基金會自2008年以來,每兩年在天體物理學、奈米技術和神經科學三個學科頒發獎項。這些獎項與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合作管理,包括100萬美元的現金獎勵和一枚金牌。

天體物理學獎授予了位於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的艾倫·古思、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託的斯坦福大學的安德烈·林德以及位於莫斯科郊外俄羅斯科學院朗道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阿列克謝·斯塔羅賓斯基。這三人因在宇宙暴脹理論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獲獎,該理論認為宇宙在誕生後不久經歷了一個短暫的指數膨脹階段。

現在,成千上萬的理論家都在研究暴脹。事實上,最近報道的結果似乎表明科學家透過使用BICEP2望遠鏡檢查宇宙微波背景發現了大爆炸的印記;然而,這些結果現在受到了質疑

在奈米科學領域,卡夫利獎授予了巴黎路易斯·巴斯德大學的托馬斯·埃貝森、德國哥廷根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斯特凡·赫爾和倫敦帝國學院的約翰·彭德里。這三位科學家駁斥了長期以來關於光學成像和顯微鏡解析度限制的觀點,表明光可以與小於光波長的奈米結構相互作用。之前的慣例認為,只有大約200奈米以上的細節才能成像。卡夫利基金會在一份新聞稿中稱,這種觀察和成像奈米級物體的能力是“奈米科學更廣泛領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前提”。

埃貝森在1990年代後期的實驗挑戰了關於光透過小孔傳播的公認理論,從而導致了提高光子裝置效率和空間焦點以及光學感測器靈敏度的新方法。赫爾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在遠小於光波長的尺寸上進行成像,包括活細胞內的過程。彭德里開發了一種所謂的完美透鏡或超透鏡的模型,使用了銀、金和銅等材料。彭德里最出名的是開發了隱形斗篷的概念,它像完美透鏡一樣,是基於使用具有負折射率的所謂超材料(參見“隱形斗篷就在眼前”)。

卡夫利神經科學獎授予了位於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的布倫達·米爾納、倫敦大學學院的約翰·奧基夫和位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馬庫斯·雷克爾。透過各種研究技術,這些神經科學家闡明瞭專門的神經細胞如何執行不同的功能,並揭示了參與記憶的大腦區域的詳細資訊。卡夫利獎的公告指出,記憶“定義了我們是誰”,並且“記憶喪失會對一個人的個性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米爾納研究了一位被稱為H.M.的著名病人和其他遭受腦損傷的人,發現內側顳葉對於形成現在被稱為情景記憶是必不可少的。奧基夫表明,海馬體包含編碼動物特定位置的神經元。雷克爾設計了視覺化大腦活動的方法。

卡夫利基金會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奧克斯納德,由挪威出生的企業家弗雷德·卡夫利(1927-2013)於2000年成立,並在世界各地資助了十幾個卡夫利研究所。

頒獎典禮將於9月9日在奧斯陸舉行。

本文經《自然》新聞部落格許可轉載。 該文章於2014年5月29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