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 8 大奇觀

藝術家羅恩·米勒將帶領我們踏上一場旅程,前往太陽系中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八個景象,等待著無畏的探險家們。這些自然奇觀的規模讓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相形見絀。如果我們能夠前往這些遙遠的領域,我們會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這位藝術家以敏銳的眼光——解讀來自探測器的資料,例如正在探索土星系統的 NASA 卡西尼號,以及已經三次飛掠水星並將於明年三月進入永久軌道的信使號——讓我們能夠提前參觀這些難忘的地點。

1 土星環
您正在土星的對流層中巡航,下方是太陽系中最壯麗的環狀結構。很少有景象比這更令人震驚。白色、冰冷的環在您頭頂上方 75,000 公里處翱翔。環的光芒照亮了您周圍的一切。天空中至少升起了六顆新月形衛星。落日的餘暉散射在氨晶體的薄霧中,形成了幻日。您被時速超過 1,500 公里的氨雲衝擊。這些是太陽系中最快的風。在您下方 30,000 多公里的地方,壓力是任何人造物都無法承受的,是一個全球性的液態金屬氫海洋。這個星球上無法著陸。

2 木星大紅斑
對於旅行者來說,太陽系最大反氣旋的巨大規模難以掌握。從這個有利位置,只能看到木星大紅斑的一小部分。它至少比周圍的雲層高出八公里。足以粉碎一座城市的閃電在其底部劈啪作響,進入較低的雲層。反氣旋外緣的風速超過每小時 400 公里。這個斑點每七天完成一次完整的逆時針旋轉。這場超級風暴造成的湍流是殘酷的,聲音震耳欲聾。至少可以容納兩個地球大小的行星在這場巨大的風暴內部,這場風暴已經在木星南半球旋轉了至少 400 年。沒有跡象表明它會停止。

3 火星,水手號峽谷
人們都知道,看到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會跪地哭泣。人們想知道,當第一位水手谷的旅行者凝視這個峽谷時會做些什麼。這個巨大的構造裂縫深達近六公里半,寬度如此之大,以至於在某些地方您必須費力才能看到另一側,它將橫跨從紐約到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地球周長的四分之一——因此一端的日出比另一端的日出早大約六個小時。水曾經流過這片廣闊區域的大部分地段。在這張圖片中,旅行者看到冰霧瀰漫在山谷中,太陽正在北緣落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4 土衛二的噴泉
您在看到它之前就感覺到了它:一種不祥的隆隆聲,在您胸腔深處和腳下回蕩。這裡沒有聲音。然後噴發來了:兩股巨大的冰羽從土衛二表面噴發出來,以每小時超過 1,600 公里的速度將冰晶噴射到太空。無聲的暴力被我們遙遠的太陽照亮。土衛二,土星的第六大衛星,重力只有我們自己月球的 1/16,將不是一個容易行走的世界;徒步旅行者可能需要綁上噴氣揹包,並注意避開孕育強大噴泉的山谷。

5 海衛一的噴泉
海王星最大衛星海衛一的遊客將欣賞到一系列冰火山噴泉,這些噴泉可能由氮霜和深色有機化合物組成。看起來像煙霧的噴泉可能會在幾公里外聽到,因為它們以超過 8,000 米的高度噴射到稀薄的大氣層中,然後它們的頂部被盛行風吹走。甲烷和氮冰覆蓋著這個世界,其表面溫度驟降至接近零下 200 攝氏度。

6 永恆之光峰
離家不遠,在我們自己的月球上,存在著一種獨特的狀況。1994 年在北極附近的皮裡隕石坑發現的所謂永恆之光峰是太陽系中唯一已知的太陽永不落山的區域。(其他此類區域可能存在於水星上,但尚未被發現。)這種不尋常的狀況出現的原因是月球的自轉軸相對於其和地球繞太陽的軌道平面幾乎沒有傾斜。這個地點肯定會成為旅遊景點,有朝一日也可能成為第一個月球基地。該地區的溫度波動相對較小,可能約為 20 度,使其成為理想的定居場所。這裡可能存在水冰是一個額外的優勢。

7 土衛一上的赫歇爾隕石坑
冒險的登山者攀登土星衛星土衛一的赫歇爾隕石坑中心的山峰,會發現自己身處盆地底部以上 6,000 多米的地方。旅行者被高達近 5,000 米的隕石坑壁環繞,土星在背景中落下,可能會想知道土衛一如何在形成這個 139 公里寬的凹陷的撞擊中倖存下來,這個凹陷幾乎是衛星直徑的三分之一。

8 水星上的日出
水星上的日出和日落是值得一看的奇觀。太陽在天空中比在地球上看到的要大兩倍半,在水星日期間,太陽似乎會升起和落下兩次。它升起,然後在天空中劃過弧線,停止,向升起的地平線方向後退,再次停止,最後重新開始它朝向落日地平線的旅程。這些空中動作的發生是因為水星每繞太陽執行兩圈就會自轉三圈,並且因為水星的軌道是高度橢圓的。

愛德華·貝爾大眾科學的特約藝術總監,也是一位專門從事行星科學的動畫師。他是獲獎 iPad 書籍《前往系外行星的旅程》的作者。

更多作者:愛德華·貝爾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2 卷 第 4 期本文最初以標題“太陽系的 8 大奇觀”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2 卷 第 4 期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42010-63Wfsb2cjN2bLtM5peF8Z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