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關於地球的 6 個驚人發現

今年是地球科學領域引人入勝的一年——從神秘的“暗氧”到“不明地震物體”,以下是我們在 2024 年瞭解到的關於我們星球的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Planet Earth from space

Stocktrek Images/Getty Image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現代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超過 30 萬年,但我們仍然在不斷發現關於我們稱之為家園的這個巨大的呼吸岩石的許多秘密。從其 45 億年的悠久歷史到目前的謎團,以下是我們在 2024 年瞭解到的關於地球的六個令人震驚的發現。

賦予生命的災難

新聞從 32.6 億年前發生的一件事開始,當時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大約是導致非鳥類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的 50 到 200 倍大——撞擊了年輕的地球。新的研究表明,這次“S2 撞擊”摧毀了地球及其早期的簡單生命。但它也引發了關鍵的變化,使生物最終能夠繁榮發展,特別是透過將關鍵營養物質輸送到海洋中。因此,儘管這次撞擊具有災難性的性質,但設法倖存下來的細菌最終可能比碰撞前過得更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太平洋下方發現懸浮的古代海底

太平洋浩瀚無垠,隱藏著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秘密。我們今年瞭解到的其中一個秘密是一塊可以追溯到大約 2.5 億年前的海底板塊,就在已知最早的恐龍出現之前不久。研究人員發現這塊古老的岩石被困在地球表面下方約 410 至 660 公里的地方。這塊古老的岩石正在地球外核的一個奇怪的凸起物中緩慢下降,該凸起物突出到地球的岩石地幔中。

來自海底的“暗氧”

科學發現中我最喜歡的型別之一是從奇怪的資料開始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儀器出了問題。這就是一個研究小組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海底氧氣水平時發生的事情。“我真的告訴我的學生,‘把感測器扔進垃圾桶。它們根本不起作用,’”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的海底生態學和生物地球化學研究員安德魯·斯威特曼在接受大眾科學採訪時說。事實證明,感測器沒有問題,它們提醒研究人員注意到一個奇怪的過程,即海底的金屬沉積物產生神秘的“暗氧”。

Dickson Fjord before and after the landslide.

2023 年 8 月山體滑坡前的迪克森峽灣()和 2023 年 9 月山體滑坡後的迪克森峽灣()。從峽灣拍攝的山峰和冰川照片。

Søren Rysgaard();丹麥陸軍()(CC BY-SA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不明地震物體”?

2023 年 9 月,世界各地的地震感測器報告了一種奇怪的、單調的嗡嗡聲,不同於以往探測到的任何地震訊號——並且持續了九天。科學家將這種嗡嗡聲的來源歸類為“不明地震物體”,然後著手確定其來源。就在今年,他們確定該訊號是由格陵蘭迪克森峽灣發生的大規模山體滑坡引起的。山體滑坡引發了海嘯,隨後又發生了塞什,即在狹窄的峽灣內來回晃動一週以上的波浪。

地震鍛造金塊

在地殼中發現的大型金塊讓地球化學家感到困惑,他們瞭解溶解的金如何滲入石英礦物中的裂縫中,從而形成小型礦床,但不瞭解大型金塊是如何形成的。然而,新的研究表明,地震可能會透過一種稱為壓電效應的現象來完成這項工作——某些材料在受到機械應力時會產生電荷。石英是壓電的,因此科學家測試了類似於地震波的力是否可以產生足夠的電荷來使金奈米粒子開始積聚。初步結果表明,這種效應足以產生作用。

3D illustration of an asteroid in the foreground approaching Earth's orbit, which is seen in the background, out of focus

Aleksandra Malysheva/Getty Images

地球獲得了一顆迷你月球

地球的衛星月球是著名的,這是理所當然的——它具有科學資訊價值,而且令人驚歎。但儘管我們在學校學到的是這樣,但我們的星球在任何特定時刻都可能擁有幾顆天然衛星。今年秋天有兩個月的時間,一顆寬 10 米的小行星 2024 PT5 成為了“迷你月球”,因為我們星球的引力將其拉入地球周圍的部分環路。事實證明,地球還長期擁有一組六顆“準衛星”,它們實際上並不繞地球執行,但看起來是這樣的。朋友們!

梅根·巴特爾斯是一位常駐紐約市的科學記者。她於 2023 年加入大眾科學,現在是那裡的高階新聞記者。此前,她在 Space.com 擔任作家和編輯超過四年,並在新聞週刊擔任科學記者近一年,專注於太空和地球科學。她的作品也曾發表在奧杜邦、鸚鵡螺、天文學史密森尼等出版物上。她畢業於喬治城大學,並在紐約大學的科學、健康和環境報道專案獲得了新聞學碩士學位。

更多作者:梅根·巴特爾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