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磅重史前鳥類化石揭示其為“巨型鵝”

科學家揭示澳大利亞巨型已滅絕“巨型鵝”的真容

Illustration portraying a reconstruction of Genyornis newtoni at the water’s edge in a wetland or swamp-like environment

恐鳥科動物最後一員Genyornis newtoni在水邊的藝術生活重建圖。

雅各布·C·布洛克蘭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就在 5 萬年前,巨獸曾在澳大利亞大陸上漫遊,包括犀牛大小的袋熊親戚、鱷魚一樣長的巨蜥、沉重的袋鼠和“有袋獅”。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並重建了一種 6.5 英尺高、500 磅重不會飛的鳥的頭骨,他們將其暱稱為“巨型鵝”,從而解決了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於該物種祖先的猜測。

1893 年,騎駱駝的古生物學家挖掘出了一具幾乎完整的巨鳥骨骼,這隻鳥在數萬年前陷入了南澳大利亞卡拉邦納湖的泥潭中。弗林德斯大學進化生物學家菲比·麥金納尼最近獲得了博士學位,她說,雖然它的身體儲存得非常完好,但它的化石頭骨卻“非常糟糕”——易碎、破碎且變形。

由於沒有清晰的頭部影像,許多科學家認為這種名為Genyornis newtoni的鳥是鴯鶓的巨型版本,鴯鶓是一種類似鴕鳥的不會飛的平胸鳥,今天仍然在澳大利亞漫遊。其他人認為它是一種陸禽,如雞。但這些都只是猜測。麥金納尼解釋說,所有大型鳥類從頸部向下看都大致相似。她說,無論鳥類的進化譜系如何,“當身體變得龐大且不會飛時,所有相同的事情都會發生”:粗短的翅膀、寬闊的臀部、粗壯的腿。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麥金納尼說:“頭骨將保留那些更復雜的家族指標。”“因此,在過去 120 年左右的時間裡,我們一直在尋找更好的頭骨化石。”

現在,麥金納尼和她在弗林德斯大學的同事們已經找到了它們。在週一發表在《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並圖解了一個完整的Genyornis頭骨,以及他們在 2013 年至 2019 年間在卡拉邦納湖出土的一系列儲存完好的部分頭骨。“當看到頭骨完全從基質中出來並擺脫周圍的泥土時,絕對是一個‘哇’的時刻,”麥金納尼說。“我們真的不確定會發生什麼,我們不斷發現隱藏在其中的頭骨新部分。”

Illustration of a of the skull of Genyornis newtoni in articulation on a white background

根據化石材料,對關節中的Genyornis newtoni頭骨進行的藝術重建。

雅各布·C·布洛克蘭

化石揭示了一張獨特的面孔——與任何其他現存或已滅絕的鳥類都截然不同,但與鴨子或鵝最相似。這表明Genyornis屬於雁形目:一個鳥類目,也稱為遊禽,範圍從鴨子到天鵝再到南美洲的叫鴨。

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古生態學家尼克·羅倫斯說,“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與這些鳥類相似的生物”,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它們是真正獨特的澳大利亞島嶼實驗,與考拉和袋鼠一樣獨特,”他補充道。“有了這項驚人的新發現,我們現在實際上可以開始重建這種動物的進化和行為。”

Genyornis喙的寬闊張口、強有力的咬合和肌肉附著表明它具有精細的運動控制能力,這使得研究人員推測這種鳥透過從水邊植物上撕扯葉子和果實來覓食。頭骨化石還揭示了適應水生棲息地的結構,例如防止水進入耳朵的結構——麥金納尼說,這進一步證明這基本上是一隻依賴淡水棲息地的巨型鵝。

澳大利亞原住民可能遇到過Genyornis。巨鳥是巖畫和故事中的特色,至少在一種原住民語言中有一個詞語表示“巨型鴯鶓”。

一些研究人員將大量燒焦的蛋殼碎片解釋為人類烹飪和食用Genyornis蛋的證據,但蛋殼的身份仍然存在爭議

科學家們仍在爭論澳大利亞巨型動物群消失的原因。當人類到達這片大陸時,它曾經鬱鬱蔥蔥的景觀已經乾涸。滅絕可能是由氣候變化、狩獵或兩者兼而有之引發的。如今,卡拉邦納湖大多是乾燥、鹹澀且沒有樹木的——對於一隻喜歡水的巨型鵝來說,這裡不是一個好去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