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00和150年前:2021年8月

美味無線電;早期人造革

The 'solar wind' of particles sweeps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1921年: “粒子‘太陽風’將地球磁場掃入磁層(灰色)。 這反過來又引起激波陣面(紅色)。 當月球在磁層中時,其磁環境受地球控制。 中間磁鞘(淺色區域)具有不穩定的太陽粒子流和月球軌道最湍流的場。”

丹·託德; 《大眾科學》,第225卷,第2期;1971年8月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1971

蝗蟲如何控制偏航

“像飛機一樣,昆蟲可以繞縱軸滾動,繞水平軸俯仰或繞垂直軸偏航。 蝗蟲似乎有兩種不同的偏航校正策略:(1)由頭部風敏感毛控制的翼扭轉、腹部位置和腿部位置的快速變化,以及(2)由頸感受器引起的相同一般特性的較慢、更微妙的運動。 似乎指示偏航的風角變化在蝗蟲的中樞神經系統中某處被整合,然後是獨立的運動指令,分別傳送到翅膀、腿、腹部和頭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1921

美味無線電

“兩位工程師最近進行了實驗,以確定透過味覺接收無線電訊號的可行性。 電極放置在舌頭下方,以便在電流源連線到電極時引起味覺。 使用低電位直流電和60赫茲交流電進行了測試,以確定味覺接收所需的能量和電位量。 嘗試接收來自天線的實際訊號。 結果發現不可能,[即使使用]四級放大。 結果表明,雖然從電學的角度來看,有可能透過味覺接收無線電訊號,但它遠不如聽覺,甚至不如視覺。”

永不放棄的橙子樹

“柑橘種植者認為註定要徹底改變橙子產業的常年結果橙子樹,已被園藝家在佛羅里達州埃文帕克的一個小樹林中發現。 為了保護標本,其購買者在其周圍設定了20英尺高的重型金屬絲網圍欄,並日夜駐守警衛。 這棵樹已經連續結果八年,但直到最近,它的存在才為所有者和幾位鄰居所知,據柑橘專家稱,他們沒有意識到它的價值,而只是將其視為自然界的怪胎。 一個財團已經成立,以繁殖這棵樹,以便在1923年可以在樹林中種植大量樹木。”

1871

早期人造革

“漆布作為皮革的替代品進入了許多用途。 它最重要的用途是作為車頂、旅行包和行李箱的覆蓋物,並且很少被製成防雨外套和褲子。 基礎是棉布,棉布緩慢地透過機器的鐵輥。 它首先接受一層黑色、難看的物質塗層,該物質由油、燈黑、樹脂和其他成分組成,一起煮沸至熔化焦油的稠度。 然後將布纏繞在巨大的木製框架上,該框架被送入加熱器中乾燥。 然後將其鋪在長桌子上,工人們灑上水並用浮石擦拭,直到整個表面變得非常光滑。 織物被徹底上漆,然後再次透過加熱器。 現在它是一塊厚厚的、閃亮的黑色塗層布,非常像漆皮。”

氯仿的奇蹟

“氯仿是樟腦、樹脂和封蠟的最佳已知溶劑;它還能溶解植物生物鹼。 作為溶劑,它可以去除各種織物上的油汙,但其主要用途是作為麻醉劑。 還有其他幾種揮發性有機物也具有相似的特性,但沒有一種能產生吸入氯仿後的完全意識喪失和肌肉鬆弛。”

馬克·菲舍蒂 擔任《大眾科學》高階編輯已有 17 年,負責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氣候、天氣、環境、能源、食物、水、生物多樣性、人口等等。 他分配和編輯記者和科學家的專題文章、評論和新聞,也撰寫這些形式的文章。 他編輯“歷史”專欄,該雜誌的部門回顧整個時期的科學進步。 他是兩本衍生雜誌的創始執行編輯:《大眾科學思想》《大眾科學地球 3.0》。 他 2001 年為該雜誌撰寫的自由撰稿文章“淹沒新奧爾良”預測了卡特里娜颶風等風暴將給該市帶來的廣泛災難。 他的影片你死後身體會發生什麼?在 YouTube 上的觀看次數超過 1200 萬次。 菲舍蒂曾為《紐約時報》、《體育畫報》《史密森尼》《技術評論》《快公司》和許多其他媒體撰寫自由撰稿文章。 他與全球資訊網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合著了《編織網路》一書,講述了網路如何建立的真實故事。 他還與微生物學家埃莉諾·利維合著了《新型殺手疾病》。 菲舍蒂曾任《IEEE Spectrum 雜誌》《家庭企業雜誌》的執行編輯。 他擁有物理學學位,曾兩次擔任路易斯安那州百年學院的阿塔維公民文化研究員,該學院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2021 年,他獲得了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羅伯特·C·考恩科學新聞持續成就獎,該獎項旨在表彰其在地球和空間科學領域的傑出報道生涯。 他曾出現在 NBC 的“會見媒體”、CNN、歷史頻道、NPR 新聞和許多新聞廣播電臺。 在 X(前身為 Twitter)上關注菲舍蒂 @markfischetti

馬克·菲舍蒂的更多文章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25 Issue 2本文最初以“50、100和150年前”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325卷第2期(),第83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821-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