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個專案證明隱私並未消亡

網路和手機使用者願意分享個人資料以換取免費內容,但並非所有人都準備放棄隱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示支援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面對如此多的移動應用程式、網站和免費服務爭奪您的個人資料、行蹤和偏好,隱私似乎已岌岌可危。 並非如此。 正在進行的幾個專案旨在提供虛擬保險箱或篩選技術,以幫助人們重新掌控他們的數字生活。
 
總的來說,增強線上資料共享隱私的方法要求任何想要更多瞭解您的公司、應用程式開發商或政府機構,都必須請求許可才能訪問特定資訊。 您其餘的資料將被鎖定。
 
英國的 Mydex 等服務提供儲存、管理和共享個人資訊的能力,這些資訊儲存在一個名為資料儲存的加密中央儲存庫中,只有建立該儲存庫的人才能完全訪問。 任何想要訪問該個人資料儲存中包含的資訊(例如保險公司或營銷人員)的人,都必須連線到 Mydex 的網路,並同意資料所有者建立的使用條款,然後 Mydex 才會釋出這些資訊。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 Personal 提供了類似的“資料保險庫”服務。
 
麻省理工學院正在開發的名為開放個人資料儲存 (openPDS) 平臺,同樣將資訊整合到一個單一位置,該位置可以儲存在個人計算機上或服務提供商處(也稱為“雲端”)。 然而,OpenPDS 專門處理元資料——例如,它可以描述一個人的位置、電話使用情況或網路搜尋。 麻省理工學院的方法透過拒絕直接共享任何資料來保護隱私。 相反,移動應用程式、網站或研究公司如果想查詢受 openPDS 保護的資訊,必須直接查詢資料儲存——例如,檢查您的送貨地址是否已更改或確認您當前的位置。 根據 7 月 9 日發表在 PLOS ONE 上的研究,OpenPDS 會根據 openPDS 所有者批准釋出的內容,專門響應查詢。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藝術與科學專業的研究生,以及這篇新論文的第一作者 Yves-Alexandre de Montjoye 表示,僅僅透過刪除姓名和其他身份識別資訊來匿名化記錄不足以保護個人隱私。 de Montjoye 和他在麻省理工學院以及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的同事在過去的實驗中證明,僅需來自個人手機與最近的蜂窩訊號塔簽到的四個資料片段,就足以在 95% 的時間內識別出該手機的所有者。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義大利和丹麥的電信公司測試 openPDS。
 
荷蘭的一項名為 Qiy Trust Framework 的服務為隱私保護提供了略有不同的模型。 自 2012 年以來,該國的人們已經能夠建立自己的線上門戶,用於組織和保護他們提供給公用事業公司、政府機構和企業的個人資訊。 與 MyDex 或 openPDS 不同,Qiy 不是資料儲存庫——任何人提供給無線提供商的資料都保留在該實體的資料庫中。 如果此類組織參與 Qiy 計劃,個人可以透過登入自己的 Qiy 帳戶來訪問他們在這些機構的帳戶。 他們獲得保護,是因為參與組織必須遵守非營利性 Qiy 基金會制定的準則,包括強制性資料加密。
 
至少目前,此類資料集中化專案在美國可能不會受到熱烈歡迎。 在這裡,兩種趨勢與它們背道而馳:關於從所謂的安全公司或政府資料庫中竊取資料的事件已經變得司空見慣; 許多消費者似乎並不排斥交出對其手機通訊錄和 GPS 追蹤器的訪問許可權,以換取免費的移動應用程式。
 
儘管如此,隨著關於美國國家安全域性資料收集行為的爭議日益加深,以及資料洩露事件的激增,最終可能會出現對改進的隱私工具的更大需求。 例如,紐約州檢察長辦公室 釋出了一份報告,稱僅在 2013 年,由於 Target 和 Living Social 的“零售巨型資料洩露”事件,就有超過 900 起資料安全漏洞導致 730 萬紐約居民的記錄洩露。 向該辦公室報告的 10 起最大規模資料盜竊案中,有 5 起發生在 2011 年之後。
 
紐約州檢察長辦公室建議,為了保護自己及其客戶,公司和其他組織應減少他們自己收集和儲存的資料量。 這一建議正是可能為新型隱私保護技術鋪平道路的那種建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