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兩年前,消費電子和娛樂行業大力推廣三維電視,但這項技術有一個主要的侷限性:觀眾需要佩戴專用眼鏡才能體驗3D效果。現在營銷專家表示,除非觀眾能夠完全拋棄眼鏡,否則這項技術永遠不會大規模流行起來。
雖然無眼鏡3D技術已應用於智慧手機和行動式遊戲裝置的小螢幕上,但這些裝置使用背光LCD,這可能會大量消耗電池電量,並限制了裝置的小型化。最近,研究人員開始使用發光二極體,這種技術更具前景。他們正在開發使用微型稜鏡的自動立體3D技術,這種技術無需眼鏡即可呈現3D影像。由於這些LED的光線來自對電流產生反應而發光的有機化合物,因此它們可以比LCD更薄、更輕、更靈活。這項創新在《自然·通訊》雜誌的八月刊中詳細介紹。
來自首爾國立大學、Act公司和Minuta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使用排列在螢幕上的微型稜鏡陣列建立了一個濾光片,以引導光線朝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研究人員使用這種稜鏡陣列(他們將這種稜鏡陣列稱為Lucius稜鏡,以拉丁語中“閃耀和明亮”的名字命名),他們能夠在螢幕上顯示一個物體,該物體只能從特定角度觀看時才能看到。透過控制光線的強度,科學家們可以從同一螢幕上顯示兩個截然不同的影像——一個給觀眾的左眼,另一個給右眼。大腦將這兩個影像結合在一起觀看時,會產生深度感,從而感知為3D效果——所有這些都無需專用鏡片的幫助。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一些研究人員已經報告了其他無眼鏡3D方法的成功。例如,HTC EVO 3D和LG Optimus 3D智慧手機採用了視差屏障螢幕,這種螢幕由精密狹縫製成,允許每隻眼睛看到一組不同的畫素。不幸的是,這種方法要求觀看者必須以非常特定的角度觀看螢幕才能體驗到3D效果,而這項新技術可能能夠克服這一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