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變暖持續不減,到2100年,世界上許多氣候帶可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與今天存在的任何氣候帶都不同的新氣候帶。研究人員將現有的溫度和降水模式與本世紀末可能存在的模式進行了比較,後者基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近報告中提出的情景。他們發現,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繼續以同樣的速度上升,地球大陸表面高達 39% 的區域可能會經歷全新的氣候,主要發生在熱帶和鄰近緯度地區,因為氣溫升高會向兩極蔓延。
研究人員表示,該分析旨在更精確地衡量氣候變化對生態的影響。研究已經估計,隨著氣溫升高,蝴蝶等物種正以每十年六公里的速度向兩極移動。然而,一些物種可能無法跟上未來變化的步伐,隨著新的氣候模式出現,可能會導致新的區域生態系統,如果某些氣候完全消失,則可能導致物種滅絕。
為了評估可能結果的範圍,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生態學家約翰·威廉姆斯和懷俄明大學的斯蒂芬·傑克遜,以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氣候學家約翰·庫茨巴赫,將 IPCC 第四次評估報告上個月釋出的全球氣候預測與當前區域氣候進行了比較,特別關注夏季和冬季的平均氣溫和降水。他們考慮了溫室氣體排放不受控制或全球排放增長率降低的情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他們發現,一切照舊的情景會帶來全球範圍內的巨大氣候變化,併為地球陸地面積的 12% 到 39% 創造全新的溫度和降水模式。另外 10% 到 48% 的陸地將看到其氣候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目前在其他地方發生的溫度和降水模式,例如雨林變成稀樹草原或常綠森林變成落葉林。在該減排情景中,該小組報告說,這兩種變化都將發生在 4% 到 20% 的陸地上。
傑克遜說,在排放不受控制的情況下,“我們將看到的氣候肯定完全超出現代人類經驗的範圍”。根據分析,新的氣候在亞馬遜和印度尼西亞的雨林中最為顯著,但會向兩極延伸,最遠可達美國東南部。
氣候消失將發生在熱帶山區和兩極附近,包括安第斯山脈、非洲高地、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喜馬拉雅山脈部分地區和北極附近等地區。該小組在本週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中指出,由於無處可去,這些地區的物種可能會滅絕。
傑克遜說,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更靠近兩極的生態變化上,但熱帶地區的變化可能更劇烈。他說:“如果孟菲斯的氣候轉移到芝加哥,我們有一個孟菲斯在那裡說明芝加哥會是什麼樣子。”“對於我們沒有現代類似物的地區,真的沒有什麼可看的來說明環境會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