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騙的自我
關於不誠實的(誠實的)真相:我們如何對所有人撒謊——尤其是我們自己 丹·艾瑞里 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12年(26.99美元)
說謊者:他們充斥著我們的新聞推送,在我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中作惡,並將戲劇性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伯納德·麥道夫式龐氏騙局和我們大多數人參與的平凡不誠實行為(順手牽羊辦公室的筆、虛報費用報告或偷偷攜帶假冒名牌手提包)的心理根源是艾瑞里《關於不誠實的(誠實的)真相》的主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教授艾瑞里認為,道德甜蜜點引導著我們的決策,使我們“從不誠實中獲益,而又不破壞我們自己的自我形象”。當我們認為謊言有利於朋友時(那是利他主義!),我們會加大謊言的力度,並且當我們戴著假名牌太陽鏡時,我們往往會更自由地誇大其詞(嘿,我們已經在時尚方面弄虛作假了,為什麼不進一步突破界限呢?)。艾瑞里認為,我們不是應用成本效益分析——我會逃脫懲罰嗎?——而是透過考慮複雜的內在和環境影響來決定是否誠實地行事。
他引用的許多因素都是社會性的。社會傳染可能會助長欺騙:正如病毒透過接近傳染性人群傳播一樣,艾瑞里認為,一個人社交群體中的不誠實行為也可能具有傳染性。儘管懷疑論者對社會傳染理論提出了質疑,但他引用了政治、金融和他自己關於作弊研究的真實案例,這些案例表明,當一個群體公開踐行不誠實行為時,不誠實行為可能會成為常態。創造力也與不誠實有關——不是因為有創造力的人更可能不誠實,而是因為他們可能更擅長讓自己相信自己的謊言。
那麼是什麼在約束我們呢?“道德預防措施”,例如聖經和鎖的存在,與誠實有關,可能是透過提醒社會契約來發揮作用。同樣,即使是暗示的監視,例如用一雙眼睛裝飾公共咖啡錢箱,也可以促進誠實。看到社交圈外的人違反規則似乎也會阻止不良行為——艾瑞里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我們想與我們認為“另類”的人保持距離。
令人稍微不滿的是,艾瑞里沒有考慮不誠實的潛在好處,而不僅僅是善意的謊言,或許忽略了我們歪曲事實的其他原因。其次,他只觸及了病態說謊者的神經學基礎,讓我們其餘的人對我們的過犯知之甚少。然而,《(誠實的)真相》包含了關於是什麼讓我們這些普通的騙子這樣做以及為什麼某些道德提醒可能會讓我們三思而行的豐富而引人入勝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