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去動物園可以讓很多人看到他們通常不會遇到的動物。但是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動物的自然活動範圍與其受限環境之間的差異越大,它們在圈養環境中的狀況就越差。
大型動物在動物園裡經常表現出厭倦的跡象。在1994年的一個奇怪例子中,格斯——一隻生活在紐約市中央公園動物園的北極熊——大部分時間都在它的水池裡不停地遊8字。隨後對其周圍環境的改變和更多互動活動似乎讓格斯振作起來,但為什麼有些動物在圈養環境中茁壯成長,而另一些則不然,仍然不清楚。牛津大學的羅斯·克拉布和喬治亞·梅森收集並分析了世界各地動物園中35種圈養食肉動物的資料。此外,他們還獲得了與這些動物自然棲息地相關的野外資料,包括平均活動範圍大小、每日遷徙距離、覓食時間和對狩獵的依賴性。研究人員發現,活動範圍較大的動物,如獅子,比活動範圍較小的動物更容易在圈養環境中表現出踱步行為。通常,北極熊的圍欄只有其最小活動範圍的百萬分之一。
該研究還檢驗了圈養對繁殖的影響。克拉布和梅森確定,活動範圍廣闊的圈養食肉動物,如北極熊,比自然活動範圍較小的動物(例如美洲水貂)具有更高的幼崽死亡率。研究結果表明,需要從根本上改進對自然活動範圍廣泛的食肉動物的籠養方式。作者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首次表明(據我們所知),野外的特定生活方式會導致在圈養環境中更容易出現福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