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美國駕駛者已經透過減少駕駛來應對創紀錄的汽油價格。然而,任何指望這種削減將顯著抑制全球石油價格的希望都是 misplaced 的:世界經濟中供需的基本因素將使石油在未來幾年內保持昂貴。美國駕駛者減少駕駛將顯著抑制全球石油價格的希望是錯誤的。儘管美國司機是世界石油市場的主要力量——他們每天消耗約 1400 萬桶(mbd),而全球需求為 8500 萬桶/日——但中國、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駕駛量的增長將輕鬆超過美國需求的任何削減。在保護區鑽探幾乎無濟於事,而且會帶來可怕的環境風險。只有協調一致地轉向新的交通運輸和能源技術才能緩解壓力。
布什政府最大的諷刺之處在於,它在其第一個任期開始時正確地關注了能源需求,但在戰略上卻完全錯了。它以德克薩斯州石油商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專注於獲得伊拉克油田的特許權並開放美國保護區進行鑽探,同時鄙視燃油經濟性標準、可再生能源和氣候變化減緩。但石油和碳的簡單算術始終與該戰略背道而馳。
世界對傳統石油的需求正在超過世界供應。自 1970 年代初期以來,波斯灣的原油產量一直持平,略高於 2000 萬桶/日。自那時以來,世界供應的增長來自中東以外的油田,但其中許多油田已達到其生產極限,重要的油田正在衰退。幾乎沒有可能出現能夠跟上快速增長的世界需求的巨型發現。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據稱在美國受保護的近海地點經濟上可開採的約 150 億桶石油,大約可以滿足 2008 年全球 6 個月的需求(每年 320 億桶,相當於每天 8200 萬桶乘以每年 365 天),當然,到它們在 10 到 15 年後進入市場時,所佔份額會小得多。而這些微小的收益將帶來巨大的環境風險,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加利福尼亞州州長阿諾德·施瓦辛格對加利福尼亞州近海石油的提案投了反對票。
全球駕駛熱潮可能會持續不斷。今天,中國的汽車、卡車和公共汽車保有量約為 5000 萬輛(大約每千人 40 輛),而美國約為 2.4 億輛(大約每千人 800 輛)。如果中國達到美國人均乘用車擁有量的一半,它將擁有約 5 億輛汽車,大約是美國的兩倍。而且這種前景並非天方夜譚。中國的汽車產量已經增長了兩倍,從 2000 年的不到 300 萬輛增加到 2007 年的約 900 萬輛,這已經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銷售市場,僅次於美國。中國很可能在幾年內超過美國市場。中國不僅經濟蓬勃發展,使數億家庭的經濟能力能夠購買汽車,而且它對汽車的需求也如飢似渴,讓人想起美國。中國擁有約 100 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美國約有 40 個),並且在城市中心不斷擴張的郊區大規模建造房屋,中國似乎有意複製美國的都市擴張和以通勤為基礎的社會。印度也正在興起類似的趨勢,儘管程度仍然較輕。
汽車生產的工程進步將極大地加速這一趨勢。諸如塔塔 Nano 這樣的低成本汽車,即印度新推出的 2,500 美元緊湊型轎車,將在未來幾十年內使全球數億新晉中產階級家庭能夠擁有汽車。目前全球約有 6.5 億輛汽車、卡車和公共汽車。僅中國和印度每年就可能增加 2500 萬輛汽車;它們很容易在 30 年內再增加 5 億輛汽車。傳統石油幾乎不可能跟上這種飆升的需求。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當然,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戰爭、全球蕭條、一個或多個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崩潰——將以艱難的方式削減石油需求。還有兩種更好的替代方案。第一種是重新設計的、能源效率更高的汽車,它使用低碳排放的能源載體,例如電力或氫氣。主要汽車生產商已承諾最早在 2010 年推出幾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全電池汽車,預計屆時還將推出幾款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車。許多耗油的工業流程也可以類似地重新配置為使用其他能源載體。
當然,成本、效能和基礎設施方面的許多未解決的問題擺在這些技術面前。用於技術研究、開發和示範以及支援基礎設施的公共資金當然應該部署,以確保及時轉換為新的節能(和低二氧化碳排放)車輛。任何電力或氫氣選項都需要大規模部署新的低排放發電,例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和捕獲和封存二氧化碳的燃煤電廠。
第二種替代方案同樣重要,即逐步重新配置城市生活,以減少我們對汽車的依賴,提高我們對步行、腳踏車和公共交通的依賴。我們已經瞭解到,城市擴張不利於能源依賴、空氣質量、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或生活質量,包括通勤時間。我們還了解到,儘管存在自由市場意識形態的假設,但城市擴張至少與分割槽和公共基礎設施的提供(例如,道路與輕軌)一樣,是個人生活方式選擇的函式。
當前的能源危機很可能會在好轉之前變得更糟。它有可能造成長期的滯脹時期,石油衝突甚至石油戰爭加劇,以及窮人的進一步邊緣化,他們會發現自己因交通運輸甚至食物而被定價過高,如果美國繼續其將玉米轉化為乙醇燃料的危險政策。然而,它也可能成為採取行動的關鍵刺激因素,促使技術和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現在採取更具成效的道路還不算太晚,但時間不多了。
注:本文最初以標題“應對持續的石油危機”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