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與重要的另一半分離不好受。使用軼事證據的研究表明,長期與浪漫伴侶分離會導致焦慮和抑鬱加劇,以及睡眠障礙等問題。現在,研究人員正在識別這些行為和生理影響背後的神經化學機制。
在去年秋天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表明,與雌性伴侶分離四天的雄性草原田鼠——分離時間比研究人員之前發現的影響田鼠生理的時間短得多——表現出類似抑鬱的行為,並且皮質酮水平升高,皮質酮是齧齒動物相當於人類應激激素皮質醇的物質。與雄性兄弟姐妹分離的雄性沒有表現出任何這些症狀,這意味著這種反應專門與伴侶分離有關,而不僅僅是社會隔離。當動物接受了一種阻斷皮質酮釋放的藥物時,它們在伴侶分離後不再表現出類似抑鬱的行為,證實應激激素是這種反應的根源。
在許多方面,分離似乎類似於戒斷。研究表明,在單配偶制動物中,同居和交配會增加催產素和血管加壓素(促進情感依戀的激素)的水平,並激活與獎勵相關的腦區。埃默裡大學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行為神經科學家、該研究的合著者拉里·楊說,因此,當草原田鼠與伴侶分離,即使是很短的時間,它們也會經歷類似戒斷的症狀。“在短期內,我認為[這種機制]創造了一種厭惡狀態,以便動物想要尋找它們的伴侶來維持這種聯絡,”楊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最近一項針對人類伴侶的研究中,猶他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麗莎·戴蒙德觀察到輕微的類似戒斷的症狀,例如易怒和睡眠障礙,以及受試者在分離四到七天後皮質醇的增加。報告對他們的關係有高度焦慮的參與者皮質醇水平的峰值最大,但即使那些報告在分離期間壓力和焦慮水平較低的人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皮質醇升高和身體不適。這些結果與楊的研究結果一樣,表明分離與皮質醇升高之間存在特定的聯絡,這意味著阻斷皮質醇的藥物也可能使那些努力應對伴侶分離的人受益。
研究人員認為,配對關係是從親子關係演變而來的,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對浪漫依戀感覺如此強烈。相同的神經化學物質——催產素、血管加壓素和多巴胺——都與這兩種關係有關,並且與親子和浪漫關係形成和分離相關的行為模式也很相似。“我們認為親子關係和成人浪漫關係在根本上是不同的,”戴蒙德解釋說,“但實際上它歸結為相同的功能目的:創造一種心理驅動力,想要靠近另一個人,想要照顧他們,並且抗拒與他們分離。”
未來關於浪漫依戀的研究將側重於利用楊和戴蒙德等人的研究成果,為與伴侶分離或喪失相關的悲痛以及涉及社會缺陷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注意:本文最初印刷時的標題為“成人分離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