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影像可能很小、粗糙、昏暗且轉瞬即逝,但許多觀看者從中看到了一些輝煌的事物:至少有一隻象牙喙啄木鳥的證據,這是一種18到20英寸高的鳥,翼展約30英寸,最後一次在美國被看到是在1944年——它還活著,就在阿肯色州東部的低窪森林中。經過一年在“大森林”及其支流中跋涉和劃獨木舟,多次對類似象牙喙鳥的叫聲進行不確定的錄音,七次良好的目擊和一次偶然的錄影,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在4月份宣佈這種鳥根本沒有滅絕。
如果這項發現站得住腳,那麼象牙喙啄木鳥將不會是近期唯一從被遺忘的深淵中重返美國的物種。在五月份,就在象牙喙鳥新聞傳出幾天後,自然保護協會宣佈在阿拉巴馬州發現了三種被列為已滅絕的蝸牛。幾周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植物學家報告說,他們發現了迪亞波羅山蕎麥,這是一種自1936年以來就未曾被發現的粉紅色小花植物。據總部位於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非營利性環保組織NatureServe的主席馬克·謝弗說,自1974年以來,在北美的自然遺產調查中,至少發現了其他24種被推定或可能已滅絕的植物、昆蟲和其他生物。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例子。最後一次出現在1962年的巴伐利亞松鼠田鼠在2000年重新出現。紐西蘭風暴海燕和豪勳爵島竹節蟲也是不再失蹤的物種之一。
隨著如此多的“已滅絕”生物重新出現,我們有理由懷疑“滅絕”一詞是否已經失去了意義——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哺乳動物學館長羅斯·麥克菲對此直言不諱。他擔心可能會產生自滿情緒(如果還沒有出現的話),因為人們閱讀或聽到的許多物種都被描述為要麼瀕臨滅絕,要麼已經滅絕,要麼曾經滅絕。他舉了瓦爾德倫小姐紅疣猴的例子,2000年滅絕,2004年還活著。“普通人已經一遍又一遍地被同樣的故事情節狂轟濫炸,”他說。“人們正在不加區分地使用這個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抵制這種趨勢,麥克菲和他的同事在20世紀90年代末成立了最近滅絕生物委員會,制定了可靠地確定滅絕的標準——包括嚴格的分類學鑑定和宣佈某物滅絕前50年的等待期,這個想法最初由《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提出。
謝弗和康奈爾大學的約翰·W·菲茨帕特里克是象牙喙啄木鳥報告的主要作者,他們都認為應該更謹慎地使用“滅絕”一詞。“‘滅絕’這個詞是一個絕對的術語,就像懷孕或死亡一樣,”菲茨帕特里克評論道,“所以我們需要描述它為真的機率。” 他指出,對於像已經近一個世紀沒有人見過的旅鴿這樣的案例,“我們將其視為正式滅絕”。對於許多植物和小脊椎動物,“我們懷疑它們已經滅絕,但它們可能仍然隱藏在某些地方。象牙喙鳥就是這種情況。”謝弗說,他的組織有一個字母方案來將物種描述為GX(推定滅絕)或GH(可能滅絕),然後使用其他幾種分類,例如G1(極度瀕危)——這些等級也被各個聯邦機構使用。
就目前而言,象牙喙啄木鳥似乎已成功升級。但菲茨帕特里克指出,“從機率上講,這種鳥的持續生存機會非常非常渺茫。” “關鍵在於重建古老的森林。這正是這種鳥所需要的。與其他極端瀕危的案例(如夏威夷)不同,象牙喙鳥的情況是該鳥的自然棲息地正在逐漸改善。我還要補充一點,即使象牙喙鳥失敗了,我們也應該加快這一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