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清潔和道德純潔在宗教、語言和其他人類行為中有著長期的聯絡。“清潔近乎虔誠”;普通話中“小偷”的說法是“一雙髒手”;而且,也許最著名的是,麥克白夫人為了抹去謀殺鄧肯後的一點血跡而拼命地洗手。多倫多大學的行為研究員鍾晨博和西北大學的凱蒂·利爾延奎斯特在一系列針對本科生的實驗中探討了這種所謂的“麥克白效應”。研究表明,至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你可以洗掉你的罪過。
在第一項研究中,60名西北大學的學生被隔離,並被要求描述他們在生活中做過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在完成這項練習後,他們被呈現了一系列六個單詞片段,其中三個——例如 W_ _ H ——可以用一種清潔的方式(WASH)或一種不相關的方式(WISH)來完成。那些剛剛回憶起不道德行為的人更有可能產生一個清潔的詞。隨後一項類似的針對 32 名受試者的研究表明,在回憶起不道德的記憶後,與沒有接受測試且偏好不明顯的受試者相比,學生更傾向於選擇免費的消毒溼巾而不是免費的鉛筆。
在另一項研究中,27 名受試者手抄了一則道德或不道德的故事。在道德版本中,一位律師幫助了他的同事,而在不道德的版本中,這位律師破壞了他。然後,學生們對產品進行評分,包括肥皂或牙膏等清潔產品。正如預期的那樣,抄寫了不道德故事的學生對清潔產品的評價明顯高於他們的“道德”同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儘管這些研究似乎表明,道德汙點會產生對身體清潔的渴望,但鍾和利爾延奎斯特想知道,這種對清潔的需求是否真的會驅動行為。在要求另外 45 名學生回憶他們過去的不道德行為後,研究人員向其中 22 名學生提供了一張消毒溼巾,而讓其餘的學生處於“不清潔”的狀態。然後,他們要求無償志願者幫助一位絕望的研究生進行另一項研究:根據 9 月 8 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的結果,處於不清潔狀態的人中,有 74% 的人提供了幫助,而那些已經清潔過自己的人中只有 41% 的人提供了幫助。鍾說:“洗手可以減少身體上的厭惡感,但也可以減少道德上的情緒。”
在發現了這種無意識的聯絡後,鍾和他的同事希望探索這種聯絡的根源——無論是在文化、語言還是心理中——以及它的含義。“環境清潔如何影響人們的道德行為?”他問道。“我們的研究將試圖證明,從不清潔的環境到社會行為可能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也許如果麥克白幫助他的夫人保持家庭清潔,他們就不會從事如此骯髒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