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射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後,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現在距離地球約80億英里——已經到達了太陽系的最後邊界,即與星際介質接壤的未開發區域。事實上,今天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的研究人員聲稱,該探測器已經遇到了所謂的終端激波,這標誌著太陽影響範圍的邊緣。然而,他們的斷言並非沒有爭議。另一支團隊在同一期雜誌上撰文稱,旅行者1號尚未穿過該湍流區,但正在接近中。
據預測,終端激波是由於從太陽流出的超音速粒子(太陽風)與亞音速星際粒子的劇烈碰撞而產生的。科學家們一直不確定這個十字路口的確切位置——估計範圍從幾個天文單位(AU)到100個以上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第一項研究的結果表明,旅行者1號在大約85個天文單位處到達了該區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Stamatios Krimigis和他的同事分析了該探測器低能量帶電粒子探測器的資料,發現了三個指標表明旅行者1號在2002年8月開始穿過終端激波——即太陽風速度降低的跡象、電離粒子密度增加以及來自星際介質的離子存在。他們說,大約200天后,該探測器似乎重新進入了超音速太陽風,大概是因為激波向外移動了。“旅行者1號正在讓我們初步體驗星際空間,”Krimigis評論道。“這是我們首次直接觀察太陽系外緣令人難以置信的動態活動。”
由馬里蘭大學的Frank B. McDonald領導的第二支團隊也觀察到在85個天文單位處離子和電子強度激增。但他們對宇宙射線的分析表明,這種增加只是終端激波的前奏,他們認為終端激波位於更遠的地方。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塑造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兩種解釋都不確定,我們必須希望,在旅行者1號不斷向外前進的過程中,很快會再次遇到這個有趣的區域,”密歇根大學的Len A. Fisk在隨附的評論中寫道。“一旦明確地穿過了終端激波,冒險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終端激波之外的亞音速太陽風區域將非常迷人,其特徵是湍流和粒子加速,以及許多不尋常的等離子體現象。”--Kate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