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暴力

多項研究揭示了攻擊行為的來源以及如何控制它

圖片:FRANS DE WAAL
親吻與和解: 一隻雌性黑猩猩(右)親吻了與它發生過爭鬥的雄性首領。在攻擊性衝突之後,猴子通常會做出戲劇性的和解姿態,包括擁抱和親吻。

科學可能永遠無法完全解釋諸如 15 個月前在哥倫拜恩高中發生的槍擊事件等暴力行為,該事件奪去了 15 條生命。但是,各種研究——有些探索攻擊行為的進化起源,另一些探索我們有意識地控制它的能力——正在改變研究人員看待暴力的方式。《科學》雜誌 7 月 28 日刊登的兩篇論文回顧了最近的幾種思路。

一個引人入勝的認知轉變來自於那些經常觀察我們最近的親屬——黑猩猩和其他猴子的人。實際上,靈長類動物學家現在認為,應該將攻擊性行為視為群體內競爭和談判的正常手段,而不是一種根本上的反社會本能。他們說,這種轉變可能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攻擊行為是如何結束的,以及如何在人類中對其進行控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儘管很難將暴力視為除了試圖破壞社群以外的任何事物,但埃默裡大學 C. H. Candler 靈長類動物行為學教授 Frans de Waal 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認為暴力是任何社交網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指出,如果攻擊行為真的是反社會行為,那就無法解釋絕大多數襲擊事件都發生在彼此熟識的人之間這一事實。這也無法解釋猴群挑起爭鬥或達成和平的方式。

靈長類動物學家在 20 世紀 70 年代首次開始將攻擊行為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進行研究,當時在阿納姆動物園記錄了一起奇怪的事件,一隻雄性黑猩猩首領襲擊了一隻雌性黑猩猩。其餘的猩猩群前來幫助她,然後尖叫著互相追逐了一會兒。在一段緊張的沉默之後,整個群體開始發出叫聲,在此期間,兩隻黑猩猩互相擁抱並親吻。當研究人員重新審視這一事件時,他們意識到親吻的兩隻正是之前發生爭鬥的兩隻。很快他們發現,大多數猴子和猿類在衝突後都會做出戲劇性的和解姿態。

此後更多的研究表明,猴子實際上更傾向於與以前的對手而不是其他人尋求接觸,這表明它們發起爭鬥並不是為了疏遠自己與另一個個體,而是為了重新談判持續關係的條款。而和解,作為這種談判的重要組成部分,似乎部分是一種習得的技能。De Waal 指出,有趣的是,學童是否和解的最佳預測因素之一是他們在衝突爆發前擁有的積極接觸程度。

當然,接受暴力與和解的迴圈提供了一種重新定義關係條款的自然方式的觀點,並不意味著這是唯一的方式。而且不可否認的是,個體在表現行為方面有不同的閾值。在對 de Waal 的文章的隨附評論中,威斯康星大學的 Richard Davidson、Katherine Putnam 和 Christine Larson 提出了這樣一種理論,即調節負面情緒(包括恐懼、憤怒、痛苦和焦慮)的能力減弱會嚴重地使人們更容易產生衝動性的攻擊行為爆發。

圖片:FRANS DE WAAL
家庭法庭: 獼猴經常與親屬爭鬥,但透過和解保持密切關係。圖中顯示的是兩隻成年姐妹,坐在它們母親的兩側,在互相咬過後和解。

參與抑制負面情緒的神經迴路似乎涉及從前額葉皮層的一部分到杏仁核的抑制性連線,Davidson 和他的同事引用了幾條證據作為支援。例如,在齧齒動物中,前額葉皮層的損傷會使動物在消除厭惡反應方面慢得多。人類的類似損傷會產生以衝動和攻擊性為特徵的綜合徵。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 (PET) 研究表明,兇手的前額葉皮層的葡萄糖代謝往往會降低,杏仁核某些部分的活動會增加。

在 43 名正常受試者中,作者透過首先喚起負面情緒,然後給出增強、維持或抑制該情緒的指示,測試了迴路中的個體差異(有關實驗的詳細資訊,請參閱側邊欄)。然後,他們測量了受試者的驚嚇傾向——杏仁核對負面情緒產生的反應。結果表明,被要求抑制負面情緒的受試者表現出的“驚嚇幅度”遠低於被要求維持或增強他們感受的受試者,這意味著這些人已成功激活了該回路。

更重要的是,神經科學家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在實驗期間被要求抑制負面情緒的人中,那些最能抑制驚嚇反應的人在前額葉頭皮區域也表現出更大的電活動,這表明前額葉皮層很可能正在發揮其抑制作用。鑑於前額葉啟用水平如此好地預測了個體控制負面情緒的能力,因此可以想象,此類測試可能提供一種篩選具有高攻擊行為風險人群的方法。

好訊息是,如果可以識別出這些人,就有可能提供治療。Davidson 和他的同事指出,基因和環境都有助於調節情緒控制的這種迴路的發展,因此涉及藥物治療和社會心理訓練的干預措施可以改善其功能。這種治療方法無法消除攻擊性衝動,但可以確保有暴力傾向風險的人能夠更好地調節這些衝動。培養控制和和解技能可能無法消除社會暴力,但這將是一個有價值的開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