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腦騙局”

作者在文中揭穿關於我們頭顱內三磅重器官的迷思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大腦是理所當然的。正如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所寫:“大腦是一個奇妙的器官。它從你早上起床的那一刻開始工作,直到你走進辦公室才會停止。” 我們的大腦僅重三磅,質地如同果凍,其外表之不起眼令人驚訝。然而,它卻能完成高深的智力壯舉。

雖然我們的大腦支撐著我們思維、個性和身份的幾乎方方面面,但它也是諸多誤解的焦點。毫無疑問,“神經神話學”——即研究關於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迷思——的世界級專家是西蒙弗雷澤大學心理學教授巴里·L·拜爾斯坦,他於去年六月去世,享年 60 歲。巴里在 1990 年的一篇文章中創造了“大腦騙局”一詞,以引起人們對利用公眾對大腦的誤解來牟利的流行做法的關注。

巴里是我們其中一位作者(利林菲爾德)的朋友,也是《大眾科學》《大眾科學· mind》的撰稿人。我們認為,為了紀念巴里,以及他對神經神話學的貢獻,將本專欄獻給他,並透過審視他幫助揭露的三個廣為流傳的大腦騙局,是恰如其分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擁有未來。


1. 我們只使用了大腦 10% 的容量。
關於這個誤解,巴里曾多次撰文(包括在 2004 年 6 月號的《大眾科學》“Ask the Experts”專欄中),它是大眾心理學中最根深蒂固的誤解之一。它具有誘人的吸引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都願意相信我們的大腦蘊藏著巨大的未開發潛力。 10% 的神話促成了大量自助書籍和自我提升小工具的出現,包括據稱能讓我們利用未實現能力的商業裝置。

然而,反對這個神話的科學證據是壓倒性的。功能性腦成像研究始終未能發現任何永久處於非活動狀態的大腦區域。此外,對腦損傷患者的研究表明,幾乎任何大腦區域的損傷都會產生至少某些心理缺陷。

正如巴里指出的那樣,10% 的神話可能部分源於對美國心理學創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著作的誤讀。詹姆斯在他 20 世紀初期的思考中寫道,我們大多數人只實現了我們智力潛能的一小部分,這種說法可能確實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一些暢銷書作家——包括為戴爾·卡耐基 1936 年的暢銷書《人性的弱點》撰寫前言的洛厄爾·托馬斯——隨意解讀了詹姆斯的著作,提出我們只使用了大約 10% 的大腦。早期研究表明,大腦皮層的大部分割槽域是“沉默的”,這也助長了這一觀念的流行。然而,由於大腦活動測量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知道這些區域遠非沉默;它們構成了神經科學家所稱的大腦“聯合皮層”,它在連線不同大腦區域的感知、思想和情感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有些人是左腦型,有些人是右腦型。
據說,左腦型的人是分析型、邏輯型和語言型的,而右腦型的人是創造型、整體型和空間型的。許多暢銷書都抓住了這種所謂的二分法。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奧恩斯坦在他的 1972 年暢銷書《意識心理學》中認為,西方社會過分強調理性的左腦思維,而對直覺的右腦思維關注不足。 1979 年,藝術家兼心理學家貝蒂·愛德華茲仍然流行的著作《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也同樣鼓吹更具創造性的右腦型藝術表達形式的好處。

然而,正如巴里和奧克蘭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科爾巴利斯指出的那樣,左腦與右腦的二分法被嚴重地過度簡化了。首先,這種區分暗示了口頭表達能力強的人不太可能具有藝術天賦,但研究表明情況並非如此。此外,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大腦的兩個半球以高度協調的方式工作。

與許多大腦迷思一樣,這個迷思也包含著一絲真理。從 1960 年代開始的幾十年裡,加州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羅傑·斯佩裡、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心理學家邁克爾·S·加扎尼加及其同事研究了接受胼胝體切開術(切斷連線兩個半球的大束神經纖維)以阻止頑固性癲癇的患者。研究表明,左右半球確實存在差異。在大多數人中,左半球專門負責語言的大部分方面,而右半球專門負責大多數視覺空間技能。然而,即使是這些差異也只是相對的;例如,右半球在解讀口語語調方面往往比左半球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由於實際上我們所有人都有完整的胼胝體,因此我們的半球不斷地相互作用。

3.我們可以透過增強我們的 α 波來實現更深層次的意識和放鬆。
“α 意識”的兜售者鼓勵人們接受腦電波生物反饋——在某些情況下使用市售裝置——以增加他們產生的 α 波,α 波是以每秒約 8 到 13 個週期的頻率出現的大腦電波。然而,研究表明,α 波輸出在很大程度上或完全與長期人格特質和短期滿足狀態無關。

正如巴里觀察到的,α 意識的神話反映了對“相關性”和“因果關係”的混淆。誠然,人們在冥想或深度放鬆時往往會表現出更高比例的 α 波。但這並不意味著 α 波產量的增加導致了更深層次的放鬆。此外,研究表明,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某些兒童也發現了 α 波水平升高,但他們絕非放鬆狀態。

這三個迷思僅僅觸及了龐大的神經神話學領域的表面,但它們讓我們領略了巴里在對抗公眾對大腦功能的誤解方面所起的寶貴作用。幸運的是,正如《大眾科學· mind》的讀者所知,關於大腦功能的真相往往比虛構的故事更有趣和令人驚訝。透過幫助外行人更好地區分大腦迷思和大腦現實,巴里·拜爾斯坦是在不斷努力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方面的先驅。我們將懷念他。

(延伸閱讀)

  • 增強人類表現:問題、理論和技術。 D. Druckman 和 J. Swets 編輯。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社,1988 年。

  • 大腦騙局:新時代的神經神話。 B. L. Beyerstein,載於《國際精神衛生雜誌》,第 19 卷,第 3 期,第 27–36 頁;1990 年。

  • 思維迷思:探索關於思維和大腦的流行假設。 S. Della Salla 編輯。約翰威立父子出版公司,1999 年。

  • 關於思維和大腦的無稽之談:區分事實與虛構。 S. Della Salla 編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 年。

SA Mind Vol 19 Issue 1本文最初以“精神健康的事實與虛構”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19 卷第 1 期(),第 8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208-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