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與分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作為一名編輯,我閱讀過成千上萬篇文章。但有些文章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已故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斯蒂芬·傑伊·古爾德在近20年前為《自然史》雜誌撰寫的一篇專欄文章“一萬次善舉”。古爾德指出,我們往往會記住與他人之間不愉快的遭遇,例如,司機粗魯地在交通中超車,然後對你大喊大叫。他認為,這些事件之所以令人難忘,部分原因是它們很少發生。事實上,他指出,對於每一個不愉快的時刻,當我們與他人相遇時,我們可能會經歷10,000次善舉——或者至少是中性的互動。社交團結、同情和合作是人性的標誌。

那麼,犯罪心理是多麼令人困惑,這也是本期雜誌的封面主題。社會和生理因素之間怎樣的複雜相互作用會導致如此異常的行為?丹尼爾·斯特魯伯、莫妮卡·呂克和格哈德·羅特撰寫的文章“暴力的大腦”探討了大腦中殘暴行為的心理生物學根源。故事從第20頁開始。

如果大腦化學至少部分是導致攻擊行為的原因,那麼最新的成像技術或許可以幫助指出面臨審判的被告肇事者身上的缺陷。畢竟,成像技術已經教會了我們很多關於一般心理過程的知識。神經科學家邁克爾·S·加扎尼加和他的同事在“腦部掃描走向合法化”一文中反駁說,沒那麼快。翻到第30頁,瞭解為什麼成像技術尚未準備好迎接在法庭上證明有罪的嚴峻挑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正如古爾德解釋的那樣,我們大多數人所做的不僅僅是與法律合作。在那一萬次日常善舉中,有一個方面是人們如何在即使是最平凡的任務中,例如當兩個夥伴合力將一個大箱子搬上樓梯時,也能流暢而自動地協調彼此的行動。從第52頁開始,娜塔莉·塞班茨在“兩人同心...”一文中討論了人們看似毫不費力卻未經排練的團結之舞是如何產生的。也許它會啟發您與朋友分享《大眾科學·思維》雜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