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生活在南太平洋的烏鴉在人們不注意時究竟在做什麼?最好的方法是什麼?當然是給它們配備微型攝像機,讓它們製作自己的家庭,呃,巢穴電影。
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希望這種研究新喀里多尼亞烏鴉(又名Corvus moneduloides)的非干預方法能夠帶來關於這些臭名昭著的飛行員的大量資訊,眾所周知,它們是少數幾種使用工具完成日常任務的非人類物種之一。
這些鳥類在其自然棲息地中特別難以觀察,因為它們對人類干擾敏感,並且生活在新喀里多尼亞(一個位於澳大利亞以東的太平洋島嶼,面積大致相當於新澤西州)的森林茂密的山區,那裡的能見度有限。但是研究人員在科學線上版中報告說,他們拍攝到鳥類使用樹枝、草和莖來覓食的影片。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牛津大學行為生態學研究小組的博士後候選人克里斯蒂安·魯茨說:“工具的使用是人類的定義標準之一,他進行了這項研究。“當發現有一種鳥類物種在做一些據說是人類,以及在某種程度上是黑猩猩獨有的事情時,這非常重要。”
魯茨和牛津大學的其他研究人員盧卡斯·布拉夫、亞歷克斯·韋爾和亞歷克斯·卡塞尼克將微型攝像機單元(包括 2.4 GHz 影片發射器、穩壓器、定時器晶片和甚高頻無線電標籤,以及電池)貼上到 18 只烏鴉的兩根內尾羽上,以更多地瞭解它們如何使用工具。每個單元重約 14 克(0.5 盎司),這很關鍵,因為烏鴉本身每隻重約 320 克(11 盎司)。魯茨說:“技術含量不高,但我們希望有一個相當弱的附件,以便烏鴉可以在需要時移除相機。” 相機鏡頭穿過羽毛突出,並從每隻烏鴉的腿之間拍攝影像,研究人員說,這個位置不會干擾鳥類的活動,並允許它們透過正常的換羽過程脫落裝置。
果然,影片攝像機拍攝到烏鴉使用 10 到 15 釐米(4 到 6 英寸)長的棍子探測洞穴以尋找幼蟲的影像。魯茨和他的團隊使用這些錄影來確定這些鳥類每小時覓食大約八個小食物。魯茨說,這表明這些鳥類可能已經開始使用工具來克服具有挑戰性的覓食條件。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鳥類的工具使用和工具材料的選擇(包括樹枝和乾燥的草狀莖)比以前認為的更加多樣化,並且鳥類會儲存而不是丟棄它們認為特別有用的工具。
魯茨說:“我們這項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觀察自然的、不受干擾的行為。“如果你想了解為什麼這些烏鴉進化出這種不尋常的行為,即工具的使用,你必須瞭解這些工具在它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魯茨和他的團隊自己製作了攝像機單元,因為他們找不到任何可以在不抑制鳥類活動的情況下固定在鳥類身上的技術。魯茨說:“我們將我們能找到的最小的裝置拼湊在一起。” 甚高頻無線電標籤讓研究人員可以追蹤單個烏鴉的活動和行為,而影片片段則以微波訊號廣播。
定時器晶片至關重要,因為它防止相機過早開啟並在捕獲有意義的行為之前耗盡電池電量。魯茨說:“當你第一次釋放一隻鳥時,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它的羽毛。“我們不想拍攝這個,因為我們只有大約 70 分鐘的電池壽命。” 事實上,每個攝像機錄製的平均片段長度為 38 分鐘。
研究人員在一週左右的時間裡,使用放置在地面的誘餌五乘三米(大約 16 英尺乘 9 英尺)的網捕獲了 18 只烏鴉。他們最終從其中 12 只鳥身上獲得了錄影。
研究人員依靠甚高頻無線電標籤在鳥類脫落相機後找到它們,但最終回收的不到一半,因為每個標籤的訊號只能持續大約三週。魯茨說,他和他的同事不必檢索相機來恢復他們的資料(儘管每個單元價值數千美元),因為影片源被廣播到一個接收器,該接收器將錄影輸入到攝像機中。
烏鴉拍攝到自己使用工具在倒下的樹木的腐爛木材中尋找幼蟲,並在地面上捕魚螞蟻。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除了樹枝和葉莖外,它們還使用了乾燥的草莖。魯茨說:“我們現在知道我們只獲得了整個畫面的一小部分。“這提醒我們拓寬視野。”
魯茨和他的團隊正在考慮將攝像機綁在其他數十隻烏鴉身上,以努力建立一個全面的影片目錄,這將幫助他們瞭解,除其他外,雌性或雄性是否更常使用工具。魯茨問道:“每隻烏鴉都有自己的工具包,還是有烏鴉充當群體的工具專家?“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
魯茨計劃在下週內重新加入同事盧卡斯·布拉夫,前往新喀里多尼亞繼續他們的研究。他們已經開始改進攝像機單元,並希望他們的“烏鴉相機”技術可以用於研究野外的其他型別的鳥類和動物。他說:“我希望看到影片追蹤成為野外鳥類學家,或一般生物學家的常規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