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的力量:安靜才華的宣言

作者蘇珊·凱恩解釋了“小組作業”的謬論,並指出研究表明,小組作業會降低創造力和生產力

你享受獨處的時間,但總是為此感到一絲內疚嗎?那麼蘇珊·凱恩的《安靜:內向者的力量》這本書就適合你。這本書既是書,也是宣言。我們生活在一個重視外向者的國度——外向、喜歡人群——但不重視那些改變世界的安靜型別的人。她最近回答了《思想問題》編輯加雷思·庫克的問題。

庫克:這可能是一個愚蠢的問題,但你如何定義內向者?一個人如何判斷自己是真正的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凱恩:一點也不愚蠢!內向者喜歡安靜、刺激少的環境,而外向者需要更高水平的刺激才能感覺良好。刺激以各種形式出現——社交刺激,但也包括光線、噪音等等。如果你把一滴檸檬汁放在內向者的舌頭上,他們甚至比外向者分泌更多的唾液!因此,內向者更可能喜歡和親密的朋友安靜地喝一杯葡萄酒,而不是參加滿是陌生人的喧鬧派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可以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同樣重要的是要理解,內向與害羞不同。害羞是對負面評價的恐懼,而內向只是對較少刺激的偏好。害羞本身是不舒服的;內向則不是。這兩種特質確實有重疊,儘管心理學家對重疊的程度存在爭議。

庫克:你認為我們的文化存在外向偏見。你能解釋一下你是什麼意思嗎?

凱恩:在我們的社會中,理想的自我是大膽的、合群的、在聚光燈下感到自在的。我們喜歡認為我們重視個性,但我們主要欽佩那種“敢於表現自己”的人。我們的學校、工作場所和宗教機構都是為外向者設計的。內向者對於外向者來說,就像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女性對於男性一樣——擁有巨大未開發才能的二等公民。

在我的書中,我走遍全國——從託尼·羅賓斯研討會到哈佛商學院,再到裡克·沃倫強大的馬鞍峰教會——揭示對內向的偏見。最令人心酸的時刻之一是我在馬鞍峰教會遇到的一位福音派牧師,他坦言自己喜歡獨處,併為此感到羞愧,認為“上帝不悅”。

庫克:這種文化傾向如何影響內向者?

凱恩:許多內向者覺得他們自己有問題,並試圖偽裝成外向者。但是,當你試圖偽裝成你不是的人時,你會在此過程中失去一部分自我。你尤其失去了如何安排時間的想法。內向者不斷地參加聚會之類的活動,而他們真正更喜歡的是在家閱讀、學習、發明、冥想、設計、思考、做飯……或者其他許多安靜而有價值的活動。

根據最新的研究,我們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是內向者——也就是說,你認識的每兩到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內向者。但你永遠猜不到這一點,對吧?那是因為內向者從小就學會了表現得像假裝的外向者。

庫克:這只是內向者的問題,還是你覺得它會損害整個國家?

凱恩:以一種消耗一半人口精力的方式來組織社會絕不是一個好主意。我們幾十年前就發現了女性的這種情況,現在是時候意識到內向者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了。

這也會導致許多錯誤的觀念,這些觀念會影響內向者和外向者。這裡有一個例子:大多數學校和工作場所現在將工人和學生組織成小組,認為創造力和生產力來自合群的環境。這當然是無稽之談。從達爾文到畢加索再到蘇斯博士,我們最偉大的思想家通常都是獨自工作,在我的書中,我研究了許多關於小組工作陷阱的研究。

庫克:請詳細談談這些“小組工作的陷阱”。

凱恩:當你在小組中工作時,很難知道你真正的想法。我們是如此社會化的動物,以至於我們本能地模仿他人的觀點,常常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這樣做。當我們有意識地不同意時,我們就會付出精神上的代價。埃默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格雷戈裡·伯恩斯發現,那些不同意群體智慧的人,其杏仁核(大腦中與社會排斥的刺痛相關的器官)的活動會增強。伯恩斯稱之為“獨立的痛苦”。

以頭腦風暴會議為例,自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它在企業界非常流行,當時是由一位名叫亞歷克斯·奧斯本的魅力十足的廣告主管開創的。四十年的研究表明,小組頭腦風暴是一種產生創造性想法的糟糕方式。組織心理學家阿德里安·弗納姆直言不諱地說:“科學證據表明,商人使用頭腦風暴小組是瘋了。如果你有才華橫溢且積極性高的員工,當創造力或效率是最高優先順序時,應該鼓勵他們單獨工作。”

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廢除小組工作。但是我們應該比今天更明智地使用它。

庫克:關於內向者和外向者還有哪些其他誤解?

凱恩:一個很大的誤解是認為內向者不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根據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開創性的新研究,內向型領導者有時會比外向型領導者取得更好的結果。內向型領導者更可能讓有才華的員工發揮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試圖在事情上打上自己的烙印。而且他們往往不是被自我或對聚光燈的渴望所驅動,而是被對更大目標的奉獻精神所驅動。歷史上變革型領導者的行列說明了這一點:甘地、埃莉諾·羅斯福和羅莎·帕克斯都是內向者,當今許多商業領袖也是如此,從金寶湯的道格拉斯·科南特到谷歌的拉里·佩奇。

庫克:內向與創造力之間有關係嗎?

凱恩:是的。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和格雷戈裡·費斯特的一項有趣的研究表明,許多領域中最有創造力的人通常是內向者。這可能是因為內向者習慣獨處,而獨處是創造力至關重要(且被低估)的要素。

庫克:你能舉一些其他令人驚訝的內向研究的例子嗎?

凱恩:我學到的最令人驚訝和著迷的事情是,整個動物王國——甚至低至果蠅的層面——都存在“內向者”和“外向者”!進化生物學家大衛·斯隆·威爾遜推測,這兩種型別進化出了非常不同的生存策略。當捕食者來臨時,動物“內向者”會待在場邊並存活下來。動物“外向者”會四處遊蕩和探索,因此當食物稀缺時,它們會做得更好。人類(類似地)也是如此。

庫克:你是內向者嗎?

凱恩:是的。當我這麼說時,人們有時會感到驚訝,因為我是一個非常友好的人。這是關於內向的最大誤解之一。我們不是反社會的;我們是不同的社交方式。沒有我的家人和親密的朋友,我活不下去,但我也渴望獨處。我感到非常幸運,因為我作為作家的工作每天能讓我有幾個小時的時間獨自面對我的筆記型電腦。我也有很多其他的內向特徵,比如三思而後言、不喜歡衝突和容易集中注意力。

內向當然也有其令人討厭的特質。例如,我從未在不感到恐懼的情況下發表演講,即使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一些內向者在公開演講時完全感到自在,但怯場會不成比例地困擾我們。)

但我還認為內向是我最大的優勢。我有著如此強大的內心世界,以至於我從不感到無聊,也只是偶爾感到孤獨。無論我周圍發生什麼混亂,我知道我總是可以轉向內在。

在我們的文化中,蝸牛不被認為是勇敢的動物——我們不斷勸告人們“走出他們的殼”——但是隨身攜帶家園有很多好處。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審論文,並希望撰寫相關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思想問題》編輯加雷思·庫克,他是《波士頓環球報》的普利策獎獲獎記者。可以透過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 與他聯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