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矮星起源之謎

透過給行星和恆星形成理論製造難題,棕矮星或許能夠幫助修正它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什麼是行星?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答案卻變得越來越令人困惑。一方面,行星和較小天體之間的界限出了名的模糊。就在去年,天文學家在最外層的太陽系中發現了一個比冥王星還大的天體,重新點燃了關於冥王星是否真的有資格成為行星,以及如果它有資格,為什麼大型小行星不行的舊爭論。甚至報紙和博物館也加入了這場爭論。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行星尺度的上限的混亂:行星和恆星之間界限的模糊。

過去的區分很簡單:恆星靠自身的光芒發光,而行星僅僅反射其所環繞的恆星的光芒。用更嚴謹的物理學語言來說,恆星的質量足夠大,可以在其內部持續進行穩定的氫聚變,使其自身發光。它們由星際氣體雲坍縮形成。另一方面,行星太小太冷,無法啟動聚變。人們認為它們是從新生恆星周圍漂浮的碎片中凝結而成的;簡而言之,它們是恆星形成過程的剩餘碎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