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城市

世界各地的市政當局正在利用各種創新解決方案來減少能源消耗、用水量、廢物和排放,同時讓人們更容易出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波浪能
錨固在海底的鉸接式圓柱體被波浪推動,轉動陸上渦輪機發電(蘇格蘭奧克尼)

水下渦輪機
位於海底或河口床上的渦輪機由每日潮汐驅動旋轉,產生電力(紐約市)

防風暴潮閘門
河流、河口和運河中的開放式閘門在預計出現風暴潮時關閉,以保護低窪和地下基礎設施(鹿特丹;倫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智慧停車
數字停車收費表在車位空出時告知手機和導航應用程式,減少了駕駛員尋找車位造成的交通擁堵(舊金山)

擁堵定價
向在繁忙街區開車的司機收取更高的費用可以緩解交通擁堵(斯德哥爾摩;新加坡)

太陽能熱水
屋頂水箱由太陽加熱,提供生活熱水,取代鍋爐(中國日照)

地下停車場
通勤目的地附近的地下車庫消除了汽車在地表行駛的需要(巴黎)

地下交通
通勤列車、地鐵和主要道路在大型隧道中地下執行,將地面層解放出來,方便清潔的腳踏車和行人交通(俄勒岡州波特蘭)

太陽能薄膜
朝南的建築立面上的光伏板發電(柏林)

腳踏車架和車道
充足的腳踏車道和車架鼓勵更多人騎腳踏車而不是開車;它們還促進健身(明尼阿波利斯)

太陽能發電
面板發電以取代發電廠,併為屋頂遮陽,以降低建築物的製冷需求(加利福尼亞州雷德蘭茲)

衛星灌溉
衛星控制公園和草坪灌溉系統可減少用水量和抽水功率(洛杉磯)

高效窗戶
超隔熱窗戶使雙層玻璃的熱效能提高四倍,並且可以由現有窗戶的玻璃製成(紐約市帝國大廈)

三箱回收
要求企業和家庭分離垃圾、可回收物和堆肥,可以節省垃圾填埋場空間;收集費用隨著垃圾量的減少而下降(舊金山)

碳封存混凝土
使用發電廠撥出的二氧化碳在當地製造的建築材料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正在開發中)

低流量器具
建築物中安裝的節水馬桶和淋浴噴頭每年可節省數百萬加侖的水(德克薩斯州奧斯汀)

混合動力計程車
計程車隊的大部分轉換為混合動力汽車,減少了空氣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舊金山;紐約市)

垂直農場
室內種植的食物可以減少肥料和淡水的使用,縮短運輸距離,並回收汙水處理廠傾倒的灰水(正在開發中)

雨水定價
根據業主房產流失的雨水量對其徵稅,可以促進改造,從而減少汙水處理廠的廢水體積(費城)

綠色屋頂
屋頂植被可隔絕建築物的熱量和寒冷,並吸收雨水(芝加哥)

地下公用設施
專用於輸送電力、水、有線電視和寬頻網際網路的隧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風暴造成的破壞,並使維修更容易(倫敦)

LEED 社群
在城市區域範圍內按照最高的綠色或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力 (LEED) 標準進行的住宅和商業建築可以節省能源、材料和排放(馬里蘭州羅克維爾)

白色屋頂
漆成白色的屋頂可以反射熱量,降低建築物的製冷成本和城市的熱量積聚(華盛頓特區)

汙水汙泥焚燒
從汙水處理廠的汙水中提取的固體廢物被焚燒以發電(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紐約州布法羅)

馬克·費舍蒂《大眾科學》擔任高階編輯已有 17 年,報道了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氣候、天氣、環境、能源、食物、水、生物多樣性、人口等等。他負責委派和編輯記者和科學家的專題文章、評論和新聞,並以這些形式撰寫文章。他編輯《歷史》雜誌的部門,該部門著眼於貫穿始終的科學進步。他是兩本衍生雜誌的創始執行編輯:《大眾科學思維》《大眾科學地球 3.0》。他 2001 年為該雜誌撰寫的自由撰稿文章“淹沒新奧爾良”預測了卡特里娜颶風之類的風暴將對該市造成的廣泛災難。他的影片你死後你的身體會發生什麼?在 YouTube 上的觀看次數已超過 1200 萬次。費舍蒂曾為《紐約時報》、《體育畫報》、《史密森尼》、《技術評論》、《快公司》和許多其他刊物撰寫自由撰稿文章。他與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合著了《編織網路》一書,講述了全球資訊網是如何建立的真實故事。他還與微生物學家埃莉諾·利維合著了《新型殺手疾病》。費舍蒂曾任 IEEE Spectrum MagazineFamily Business Magazine 的執行編輯。他擁有物理學學位,並兩次擔任路易斯安那州百年學院的阿塔韋公民文化研究員,該學院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2021 年,他獲得了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羅伯特·C·科恩科學新聞持續成就獎,該獎項表彰其在地球和空間科學領域的傑出報道職業生涯。他曾出現在 NBC 的《會見新聞界》、CNN、歷史頻道、NPR 新聞和許多新聞廣播電臺中。在 X(前身為 Twitter)上關注費舍蒂 @markfischetti

更多作者:馬克·費舍蒂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5 卷 第 3 期本文最初以“高效城市”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5 卷 第 3 期(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2011-7jT54fbkTJNiDBVvSbMWw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