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即使只有微小的腦袋,也展現出無數複雜的社會行為。現在,新的研究表明,應該將“教學”新增到螞蟻成就的列表中。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奈傑爾·弗蘭克斯和湯姆·理查森研究了在Temnothorax albipennis螞蟻中所謂的“串聯奔跑”行為,在此期間,兩隻螞蟻在巢穴和食物之間奔跑一段路線,途中會有各種停頓和啟動。研究人員發現,知道去食物方向的領頭螞蟻會減速,以便跟隨者熟悉路線,並且在跟隨者輕拍其背部之前不會繼續前進。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隻螞蟻還保持著可變但匹配的速度和距離。
理查森說:“這種行為非常簡單。如果實驗性地移除跟隨者,並以每秒兩次或更多的頻率用毛髮輕拍領頭者,領頭者將繼續前進。”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生物學家對動物世界的“老師”有一個定義:任何為了教育一個幼稚的同伴而犧牲某些潛在利益的個體。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份報告中,弗蘭克斯和理查森認為,真正的教學還需要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反饋。螞蟻二人組在這兩個方面都符合條件。弗蘭克斯指出:“老師以適合學生能力的速度向學生提供資訊或指導,當學生吸收了‘課程’的某些部分並可以繼續課程時,學生會向老師發出訊號。真正的教學始終涉及雙向反饋。”
在螞蟻的例子中,老師犧牲了自己的速度,正如觀察到的那樣,它們獨自到達食物來源的速度比帶著學生時快四倍。但是,學生們在課程的幫助下,找到食物的速度快了一分多鐘,然後他們自己也經常成為其他螞蟻的老師。然而,有時,關於食物來源的知識需要比一對一培訓更快地傳播。在這些情況下,大型螞蟻群體通常透過資訊素蹤跡或其他方式廣播此類資訊。但是,串聯奔跑證明,即使在缺乏大腦的生物體中,教學也可能發展,為智力最微弱的學生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