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類一樣,老鼠也喜歡糖。因此,在最近一項實驗室實驗的為期兩週的訓練中,這些齧齒動物每天兩次排隊等待小劑量的糖水也就不足為奇了。研究人員沒有預料到的是,這種甜食對它們的壓力水平產生的明顯影響:當在兩週結束時將老鼠置於壓力環境中時,這些動物的躁動程度低於預期。
根據昨天在華盛頓特區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展示的研究,從老鼠身上採集的多個血液樣本顯示,在遭受心理或身體上的壓力之前,那些給予糖精溶液或僅給予純水的那些老鼠,體內被稱為糖皮質激素的應激激素水平較低。“我們實際上發現,對於兩種最常見的壓力型別——心理和身體壓力,糖類零食而不是人工甜味零食是更好的自我治療方法,”辛辛那提大學精神病學博士後研究員、該研究的負責人伊馮娜·烏爾裡希-賴解釋道。
壓力事件會觸發大腦的下丘腦區域,該區域與垂體和腎上腺相連,形成所謂的“壓力軸”,從而產生糖皮質激素。這些應激激素有助於身體在困難條件下保護自己。但是,當過量或存在時間過長時,它們與其他不良影響一起,與免疫系統減弱和腹部脂肪增加有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購買訂閱可以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可能意味著人類的嗜糖者只是在避免現代生活中有時難以承受的壓力。“我認為這項研究為我們深入瞭解許多人可能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已經在做的事情,”烏爾裡希-賴說。“很多人在感到壓力時會說他們喜歡吃味道好的食物。”對於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這意味著各種形式的糖。然而,增加糖的攝入量會帶來自身的問題,例如體重增加。儘管老鼠在獲得含糖零食時巧妙地減少了相當於卡路里的食物攝入量,但有些人可能會發現人類更難達到這種平衡。
正在進行的研究現在將研究甜食如何準確地減少糖皮質激素或影響大腦,並可能證明水果或蔬菜同樣有效。“我認為關鍵在於吃你喜歡吃的東西,”烏爾裡希-賴指出。但問題可能在於找到像糖一樣美味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