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為自殺提供線索

自殺身亡的人擁有更多對社會情感至關重要的神經元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某種型別的腦細胞可能與自殺有關。自殺身亡的人擁有更多密集排列的馮·埃科諾莫神經元,這是一種大型梭形細胞,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密度顯著增加。

德國的研究人員透過關注與心理痛苦相關的神經網路來分析大腦中自殺的根源,該神經網路包括前扣帶皮層和前腦島等區域,而馮·埃科諾莫神經元就集中在這些區域。這些細胞帶有神經遞質的受體,這些神經遞質有助於調節情緒,如多巴胺、血清素和血管加壓素。由於它們存在於鯨魚、大象和猿類等高度群居的動物中——人類的密度最高——科學家們認為它們可能專門處理複雜的社會情感,如羞恥感。

該團隊比較了九名自殺身亡的患者和三十名自然原因死亡(如心力衰竭)的患者的馮·埃科諾莫神經元密度。所有受試者都經臨床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或雙相情感障礙。研究人員發現,無論他們患有何種疾病,自殺身亡者的這些神經元密度都顯著高於未自殺身亡者。波鴻大學醫院的進化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馬丁·布呂內及其同事於6月22日在PLoS ONE上線上詳細介紹了這些發現。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布呂內說,如果馮·埃科諾莫神經元確實在處理複雜的 emotions (如同情、內疚和羞恥感)中發揮作用,那麼在某些情況下,過度豐富可能會引發情緒障礙,這可能解釋了與自殺行為相關的聯絡。他補充說,高密度的馮·埃科諾莫神經元不一定會導致自殺:“擁有良好的同理心在大多數情況下當然是有利的,但可能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產生有害影響。”他說,未來對這些細胞在情緒和認知中的作用的深入瞭解可能會為解決自殺傾向提供方法。

*更正(11/1/11):本文中的圖片在釋出後被更改,因為原始圖片未顯示馮·埃科諾莫神經元。

查爾斯·Q·崔《大眾科學》的撰稿人。他的作品也曾發表在《紐約時報》、《科學》、《自然》、《連線》和《LiveScience》等刊物上。在業餘時間,他遊歷了七大洲。

更多作者:查爾斯·Q·崔
SA Mind Vol 22 Issue 5這篇文章最初以“自殺細胞”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22卷第5期(),第15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111-15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