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疫苗接種的坦誠對話

家長需要更好的資訊,最好是在嬰兒出生之前

百日咳、麻疹、腮腺炎。這些疾病曾經肆虐於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那一代,我們曾以為它們正在逐漸消失。但事實上,這三種疾病在過去十年都出現了復甦。2017年,明尼蘇達州爆發了麻疹疫情:在一個疫苗接種率曾很高的索馬利亞裔美國人社群,對自閉症的擔憂導致家長拒絕接種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MMR疫苗),麻疹在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傳播開來。2015年,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遊樂園爆發了一場大型跨州麻疹疫情,許多感染者是未接種疫苗的兒童。

這些令人不安的事件表明,兒童未接種疫苗不僅危害他們自身的健康,也危及其他人的健康,如果整個社群受到更好的保護,這些人本可以免受可預防的疾病侵害。同樣令人擔憂的是,故意不接種疫苗的兒童數量已經增長到足夠大的程度,這可能會助長更嚴重的疫情爆發。在最近一項對1500多名家長的調查中,四分之一的家長錯誤地認為疫苗會導致健康兒童患上自閉症,超過十分之一的家長至少拒絕接種過一種推薦疫苗。

這種令人遺憾的狀況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家長們一直受到媒體和網際網路上資訊的持續和隱蔽的誤導,並且醫療保健系統未能有效地傳達反駁論點,而這些論點是強有力的。醫生和其他健康專家不能再僅僅假設家長會輕易同意兒童接種疫苗,並將關於潛在風險和益處的任何討論都留到最後一刻。他們需要更加積極主動,提供更好的資訊,並在比通常情況更早的時候與家長溝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照常營業的危險

目前,兒科醫生通常在嬰兒出生後約兩個月進行的嬰兒健康檢查時提出疫苗接種的必要性。這次就診的日程安排非常緊湊。在通常分配的20分鐘預約時間內,醫生必須瞭解許多問題的答案,以下僅為其中一些示例:嬰兒夜間醒來餵奶多少次?孩子餵養良好嗎?身高、體重和頭圍的測量值在標準生長圖表上處於什麼位置?家長是否知道如何以及何時引入固體食物,以及如何安全地讓孩子躺下睡覺?各種反射是否良好?是否可以透過聽診器聽到心臟雜音?髖關節是否正確地裝入髖臼,還是脫位了?

通常在就診的最後幾秒鐘,假設到目前為止一切順利,醫生會提到六種推薦疫苗的必要接種時間表:第一劑DTaP疫苗(針對白喉、破傷風和百日咳,也稱為百日咳)、脊髓灰質炎疫苗、第二劑乙型肝炎疫苗(第一劑在出生後最初幾天接種)、肺炎球菌結合疫苗(針對細菌性肺炎和腦膜炎)、Hib疫苗(針對另一種腦膜炎)以及最後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預防嚴重的腹瀉感染)。在就診的這個環節,越來越多的兒科醫生報告了一個令人沮喪的轉變:儘管大多數家長毫不猶豫地同意接種疫苗,但越來越多的家長表示他們希望推遲甚至拒絕為嬰兒接種部分或全部疫苗。

一場尊重不情願的家長的擔憂、回答他們的問題並讓他們確信疫苗接種確實是必要的——數十年間,數百名研究人員進行的無數研究表明,疫苗接種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的適當對話,可能至少需要再花費20分鐘。與此同時,其他家庭卻坐在候診室裡,急切地等待著他們自己的嬰兒健康檢查開始。

在兩個月大的嬰兒健康檢查時進行這種討論已經太晚了。到那時,家長可能已經在網上閱讀了相關問題,或者在公園裡與其他父母交談過。與醫療專業人員的討論應該在很久之前就開始,通常是在懷孕期間,甚至在懷孕之前。

擔憂與事實

儘管家長們給出了許多不希望孩子接種疫苗的理由,但我們注意到至少有三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有些人不相信他們的孩子有感染小兒麻痺症、麻疹和破傷風等疾病的風險,這些疾病現在在美國很少見。另一些人不認為某些疫苗可預防的疾病,如水痘和麻疹,特別嚴重。還有許多人擔心疫苗的安全性。擔憂可能涉及發燒等即時、明確的副作用,或者可能表現為焦慮,擔心疫苗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或在多年後引起慢性疾病。對於這些擔憂,都可以透過仔細審查證據來解答。

我們共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以更好地量化不接種疫苗的風險——這些資訊駁斥了這樣一種錯誤的觀念,即如果今天的孩子不接種疫苗,他們不太可能患上百日咳、麻疹或類似的疾病。我們的調查研究了科羅拉多州的數十萬兒童,並將父母拒絕或推遲接種疫苗的兒童患上各種疫苗可預防疾病的風險,與父母已為他們接種疫苗的兒童的風險進行了比較。我們發現,與來自同一社群的接種疫苗的兒童相比,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患百日咳的可能性大約高出23倍,感染水痘的可能性高出9倍,因肺炎或肺炎球菌疾病住院的可能性高出6.5倍。

顯然,家長決定不接種疫苗會使兒童面臨患上潛在嚴重傳染病的風險大大增加。這些結果也表明了“搭便車”論點的缺陷,該論點錯誤地認為,未接種疫苗的兒童可以避免任何真實或感知的疫苗接種風險,因為已經有足夠多的其他兒童接種了疫苗來保護未接種疫苗的兒童。

指望命運來減輕感染的打擊也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更危險。每20名先前健康的兒童中,就有1名感染麻疹後會患上肺炎。每1000人中就有1人會患上腦炎,這可能導致驚厥和智力遲鈍,每1000人中就有1到2人會死亡。同樣,水痘可能導致嚴重的皮膚感染、腦腫脹和肺炎。即使沒有出現併發症,水痘也很痛苦,會引發高燒和瘙癢性皮疹。接種過疫苗的兒童如果患上水痘(沒有疫苗是永遠完全有效的),通常症狀會輕得多。

即使家長們意識到不接種疫苗的危險,他們也想知道疫苗是安全的。由於疫苗是給包括健康嬰兒在內的大量人群接種的,因此對疫苗的安全標準要求比對已生病的人使用的藥物更高。然而,醫學上沒有什麼是100%安全的,疫苗的絕對安全性也無法證明。但是,可以透過多項研究中相對缺乏嚴重副作用來推斷安全性。

研究疫苗的安全性是一個複雜且勞動密集的過程。幸運的是,美國有一個完善的系統,這是一個聯邦政府資助的專案,不接受來自疫苗製造商的任何資金。該系統既可以測試特定的假設,也可以對新批准的疫苗的安全性進行一般性監測。一旦出現新的理論,就可以對其進行嚴格的測試。

反疫苗運動的最大推動力可能出現在1998年,當時,安德魯·J·韋克菲爾德和12位同事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麻疹疫苗可能導致易感兒童患上自閉症。此後的幾年裡,十幾項研究令人信服地表明,疫苗不會導致自閉症。事實上,在科學界,已發表的科學發現被如此徹底且公開地證偽是罕見的。《柳葉刀》雜誌在2010年初撤回了韋克菲爾德的文章。大多數共同作者不再為該研究結果擔保。韋克菲爾德本人也被指控偽造資料,並被吊銷了行醫執照。

儘管韋克菲爾德的“疫苗導致自閉症”的假設已被徹底推翻,但隨著新的推測性理論的提出,公眾對疫苗接種的懷疑情緒反而增加了。有些人認為,疫苗防腐劑可能會導致長期問題。或者,也許越來越多的疫苗同時攻擊不成熟的免疫系統會導致併發症。又或者,問題可能源於疫苗與空氣汙染、環境的化學和金屬汙染以及現代生活日益增長的壓力之間的毒性組合。

這種迴圈——被揭穿的聯絡之後是越來越宏大的推測——不斷重複出現,這清楚地表明,在與公眾溝通疫苗安全性問題時,科學界更多的是被動反應,而不是積極主動。

那麼,這使得家長和健康專業人員之間的對話走向何方呢?一些有希望的策略可能正在湧現。我們最近完成了一項為期多年的隨機對照試驗。我們發現,在懷孕期間和幼兒早期進行的基於網際網路的干預成功地改善了那些已經對疫苗接種猶豫不決的家長的疫苗態度。干預也提高了疫苗接種率。另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推定式方法(“這是我們今天將要接種的疫苗”)而不是參與式風格(“您今天想對疫苗做什麼?”)與家長更高的疫苗接種意願相關。雖然這些策略需要進一步探索,但我們知道家長也希望與孩子的醫生進行不帶偏見的面對面交流。許多人仍然希望他們孩子的醫生看著他們的眼睛說:“這是您為孩子的健康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

不過,家長需要了解的關鍵事實是,疫苗可以預防潛在的致命疾病,疫苗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並且在一個獨立於生產疫苗的製藥公司的系統中,疫苗的安全性不斷得到評估和重新評估。除非這個資訊得到廣泛而有效的傳播,否則太多的醫生和家長將會發現自己身處急診室和隔離病房,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們遭受麻疹、百日咳或其他容易預防的傳染病的可怕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