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塵號帶回來自高空的粒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上週日,“星塵”號宇宙飛船的返回艙成為有史以來返回地球速度最快的人造物體,在猶他州大鹽湖沙漠著陸前的速度接近每小時 29,000 英里。週二,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開啟返回艙並觀察其星際物質時,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批親眼目睹彗星塵埃的人類。該團隊昨天報告了他們的初步觀察結果,並啟動了全球研究小組為期數月的分析。

華盛頓大學的天文學家唐納德·布朗利是“星塵”團隊的負責人,他說:“上週日,‘星塵’號在太空飛行了七年,行程近 30 億英里後,帶著來自 46 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的寶藏降落在鹽湖城沙漠。我們應該擁有超過一百萬個直徑大於一微米的粒子。”

太陽能驅動的“星塵”號在準備 2004 年與維爾德 2 號彗星(發音為“Vild”)交會時,圍繞太陽進行了兩次飛行,收集了星際粒子。這艘 600 磅重的宇宙飛船穿透了維爾德 2 號彗星的彗發——環繞彗星核的氣體和碎片雲——並拍攝了其內部地形的照片。它還在一個網球拍形狀的收集器中採集了彗星本身的微小碎片,該收集器帶有一個冰塊托盤狀裝置,裡面裝滿了已知最輕、質量最小的固體:氣凝膠。這種由 99% 的真空組成的矽基固體減緩了粒子的速度,然後在它們返回地球的長途旅程中將其包裹起來。“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用肉眼看到 [氣凝膠中的] 粒子撞擊,”布朗利回憶道。“只要看看它,你就能看到數百條軌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些胡蘿蔔狀的軌跡是粒子留下的痕跡,而且出乎意料的是,科學家們甚至發現了一些肉眼可見的粒子。“它看起來像是一種透明的礦物顆粒,”布朗利解釋說,儘管大多數粒子看起來像微小的黑色岩石。“彗星粒子中蘊藏著獨特的化學和物理資訊,這可能是行星形成以及構成行星的物質的記錄,”他補充道。

彗星含有豐富的有機物——不一定由生命形成的碳基分子。由於維爾德 2 號自 1974 年進入新軌道以來只繞太陽運行了五次,因此沒有太多時間進行轉化,因此捕獲的一百多萬個粒子應該包含有關太陽系和地球自身起源的線索。“地球上的大部分水和有機物可能來自彗星,”休斯頓約翰遜航天中心的團隊成員邁克爾·佐倫斯基解釋說。“這可以為我們提供太陽系中有機物的歷史。”

氣凝膠收集器還收集了可能來自其他星系的微觀星際塵埃,這可能讓研究人員得以一窺遙遠恆星中的核反應。然而,這些深空塵埃非常微小,即使是先進的顯微鏡也很難在氣凝膠中找到它們。因此,科學家們透過一個名為 Stardust@Home 的專案,徵集了全球計算機使用者的幫助,該專案利用他們閒置的計算能力來幫助精確定位粒子。“我們已經有超過 65,000 人註冊參與了這個專案,”佐倫斯基指出。“但我們總是可以接納更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