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阿法爾地區的乾旱荒地長期以來一直是古人類學家的熱門狩獵場。該地區最出名之處或許在於出土了“露西”,這是一具距今320萬年的南方古猿阿法種人類祖先骨骼。現在,研究人員公佈了另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來自一個名為迪基卡的地點,距離露西的發現地僅四公里。這是一具33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種兒童骨骼。沒有其他如此古老的人科動物——包括露西——像這具骨骼一樣完整。此外,作為有史以來發現的最早的幼年人科動物,迪基卡化石為研究我們遠古親屬的生長過程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由古人類學家澤勒森艾·阿勒姆賽格德(Zeresenay Alemseged)領導的化石獵人於1999年發現了這些遺骸——據信是一名三歲女孩的遺骸,當時阿勒姆賽格德在德國萊比錫的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工作。大部分骨骼上半部分在發現時都包裹在砂岩中。阿勒姆賽格德花了五年時間才去除足夠的膠結狀基質以露出關鍵元素,還有許多骨骼仍然被沉積物掩蓋。儘管如此,該標本已經為研究一種大多數研究人員都認同的、產生了我們自身人屬的物種提供了寶貴的見解。阿勒姆賽格德及其同事在將於9月21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兩篇論文中描述了該化石及其地質和古生物學背景。
這具骨骼包括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骨、整個軀幹以及部分手臂和腿部。許多骨骼仍然是關節連線的。該嬰兒以及在該地點發現的其他動物的非凡儲存狀態向團隊地質學家、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喬納森·G·溫恩(Jonathan G. Wynn)表明,她的屍體是在死後不久被一場洪水事件掩埋的。她是在洪水中喪生還是在洪水之前喪生尚不得而知。
儘管迪基卡幼年個體去世時只有三歲,但她已經具備了她所屬物種的獨特特徵。其中一些最引人入勝的特徵與運動有關。
學者們一致認為,南方古猿阿法種是一種能夠用兩條腿靈活行走的生物。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場關於該物種是否也適應樹棲生活的辯論浮出水面。爭論的焦點在於觀察到,儘管南方古猿阿法種的下半身具有明顯的雙足行走適應性,但其上半身卻表現出一些更適合樹棲生活的原始特徵,例如用於抓握樹枝的長而彎曲的手指。一方認為,南方古猿阿法種已經完全過渡到陸地生活,上半身的樹棲友好特徵只是從樹棲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進化包袱。另一方則認為,如果南方古猿阿法種保留這些特徵達數十萬年,那麼攀爬樹木一定仍然構成其運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與成年南方古猿阿法種一樣,迪基卡寶寶也擁有長而彎曲的手指。但該化石還以肩胛骨的形式為辯論帶來了新的資料——肩胛骨是該物種以前未知的骨骼。根據阿勒姆賽格德的說法,這個孩子的肩胛骨看起來最像大猩猩的肩胛骨。向上朝向的肩臼尤其像猿類,與現代人類的側向朝向的肩臼形成鮮明對比。阿勒姆賽格德說,這可能表明該個體在舉起雙手過頭頂——這是靈長類動物在攀爬時所做的動作。
嬰兒內耳中也存在進一步的樹棲傾向跡象。透過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該團隊得以一窺她的半規管系統,該系統對於維持平衡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確定,這名嬰兒的半規管與非洲猿類和另一種南方古猿——南方古猿非洲種的半規管相似。他們認為,這可能表明南方古猿阿法種在兩條腿上行走時不如我們現代人類那樣快速和敏捷。這也可能意味著南方古猿阿法種在使其頭部和軀幹分離的能力方面受到限制,據說這種能力在我們自己的物種的耐力跑中起著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