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關於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氦-3在極低溫度下可以像氦-4一樣成為超流體(完全沒有粘性)的發現,為康奈爾大學的大衛·李和羅伯特·理查森以及斯坦福大學的道格拉斯·奧謝羅夫贏得了1996年諾貝爾獎。但事實上,自那以後對這種奇妙物質的研究已被證明有點棘手。氦-4在原子對凝聚成相干量子態時會變為超流體。(因此,由於對流動沒有阻力,這種流體可以穿過即使氣體也無法透過的地方。)雖然氦-3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但它的原子對是磁性的,這增加了複雜性。
科學家通常透過首先將流體樣品放入氣凝膠(一種由細矽柱組成的超輕固體)中來研究這種氦-3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是,這種“髒”氦-3變成超流體的溫度下降了。但是,法國格勒諾布林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 researchers 在10月16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報告說,氦-3在正常轉變點和受氣凝膠影響的轉變點之間的溫度下表現出某種超流體的行為。他們使用核磁共振研究了氦,並認為這些中間溫度下原子的行為可能代表了一種新型超流體——一種四個氦-3原子而不是兩個結合在一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