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廠和其他重工業煙囪中滾滾而出的氣體是顯而易見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這些排放正在使我們的世界變暖。但經濟中充滿了看不見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導致氣候變化的 gases 釋放,它們潛伏在日常產品和服務背後。新的研究表明,服務業——例如銀行、醫院、計算機和零售商店等企業——佔美國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明尼蘇達大學的工業生態學家 Sangwon Suh 彙編了一個包含 480 種產品和服務的資料庫,其中列出了 1,344 項環境影響,包括普遍存在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 43 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包括甲烷、一氧化二氮和 13 種不同的六氟碳化合物。然後,他測量了與產品製造相關的直接排放總量;例如,燃燒一千瓦時電力所需的煤炭量以及在此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量。但他也測量了所有支援產品製造的基礎設施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在採煤、處理煤炭和將其運輸到發電廠的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一直以來缺失的是服務業背後的東西。例如,銀行需要建築物結構,這需要水泥和鋼鐵,而水泥和鋼鐵直接或間接地產生溫室氣體排放,”Suh 解釋說。“這個等式引導我們計算美國的整個供應鏈。”
一些經濟學家,例如哈佛大學的西奧多·帕納約託 (Theodore Panayotou),認為隨著國家發展並轉向以服務為導向的經濟,其總體環境影響將會下降。但 Suh 的分析發現,服務業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 60% 以上,卻排放了該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 37.6%,或近 17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事實上,零售商在相關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方面僅次於電力公司,其次是餐館和醫院。“我們應該研究供應鏈並促進那裡的創新,而不僅僅是關注像燃煤電廠和鋼鐵廠這樣的‘壞傢伙’,”Suh 說。“如果我們關注整個供應鏈,那麼就會有更多可用的選擇,例如替代。”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換句話說,向服務型經濟的轉變不會簡單地讓各國擺脫全球變暖的環境危機。相反,Suh 建議,各種產品和服務應包括標籤,清楚地詳細說明與該專案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些歐洲國家以及韓國和日本已經建立了這種生態標籤制度。現在 Suh 已將注意力轉向效率問題——用更少的材料和浪費生產更多商品——以研究它是否可能為擺脫這種汙染提供一條自然的出路。“到目前為止,我們表明消費量的增長速度遠快於效率的提高,”他警告說,“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絕對量的增加。” 而那是我們無法承受的又一次增長。